第一章 內憂外患(1 / 3)

詩曰:

日月握在手中,腳下乾坤顫動;

揮起雄師百萬,天下盡歸一統。

是誰英雄蓋世,贏得青史留名?

是誰鐵骨柔腸,竟博紅顏垂青?

是誰滄海橫流,笑踏惡浪黑風?

安天下平梟雄,烽火天子定鼎!

那些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烽煙遍地;偌大的中原大地被分割成數十個王國,正所謂扯個旗幟要稱王,占個山頭便稱霸,相互之間吞並殺伐,征戰不已。

那一年,地處中原腹地的葉氏王朝——大埜國的開國皇帝駕崩,而準備繼位的太子竟然在登基的前夜,暴病而亡;幾個侍奉太子的貼身內侍宦官竟然先後指證最有希望搶得大位的幾個皇子,有下毒之嫌;正當眾皇子百口莫辯、身處嫌疑之地之時,內侍總管宦官牛罡,捧出太子“遺詔”,說是太子在最後時刻遺命先皇第七子葉悠然繼承大位。

那葉悠然平時不顯山不顯水,與眾皇子情誼甚好,與朝庭多數重臣都有來往,最親近的當數先皇最信任的當數戍衛京師和宮禁、掌握禁衛的鼎京巡防使趙安邦,最要好的當數他的老師、左丞相王影,當下王影捧詔宣誦,百官們連喪二主,自然也希望盡快把大事定下,平息朝庭連日來的疾風暴雨,便北麵稱臣,奉葉悠然為大埜新帝,改元承運,是為承運元年,大赦天下。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為鞏固到手的權力,葉悠然繼位之初便悍然地對文武百官做了全麵清洗:支持原太子的右相江東陽被貶為山陽太守,另一大批正直官員也罷官貶謫,原兵部尚書、定遠大將軍天山,因在諸皇子奪嫡之爭中保持中立,回避了葉悠然,也被罷去兵部尚書職位,天山索性稱病歸家隱逸;空置下來的位置隨後被葉悠然安上自己的心腹,扶持他的左相王影晉為右相,寵妃趙淑儀的父親趙安邦被封為順義王,並升左丞相、兼領吏部尚書二職,內侍總管宦官牛罡在葉攸然繼位一事中立了大功,竟然破天荒地當上了兵部尚書,並封從一品福威大將軍,掌握兵權;引得大臣們議論紛紛,要知道那屢立戰功、在武將中威望最高的天山才是正二品定遠大將軍啊,而葉攸然卻毫無顧忌;幾個曾與他葉攸然暗中爭奪皇位的兄弟,一月之內都極為知趣地“暴病”身亡……

那些天,新皇上在鞏固自己權位時可算是躊躇滿誌,在安插自己心腹上的行動上可算是雷厲風行,朝庭文武百官雖然暗地不滿,但因葉悠然動作極快,卻也隻能暗自腹誹;但那些新上任的新皇上的心腹,處置天下大事畢竟比不上曆練多年的能員大吏,雖然不善理政,但貪贓枉法卻個個身手不凡,如此一來,自然是亂了朝綱,苦了百姓……

那年的夏秋之際,大埜國又遭受百年不遇的水旱,赤地千裏,大半州縣顆粒無收,官府徭役糧稅卻依然如故,甚至於私相加收;當真是官逼民反,頓時義幟遍起,星火燎原,烽火滿天。但躊躇滿誌的葉悠然並沒把這些“亂民反賊”放在眼裏,一道道旨意傳下,朝庭精兵東征西殺;那些舉義的百姓如何是虎狼之師的對手,不久便被平滅大半,餘下的也四散而逃,等待時機……

內政不修,外敵窺視。一直被大埜國壓著的南方諸侯,趁機聯合起來,來勢洶洶地攻打大埜南方州縣,這南方諸侯可不是那些揭竿而起、隻想要條活路的百姓可比的,十三國聯軍一月之內連下大埜國南方五州二十七縣……

告急文書雪片一樣飄至朝堂,本已誌滿意得的葉悠然頓時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命新上任的福威大將軍、兵部尚書牛罡派兵迎擊。但牛罡等人耍個陰謀詭計還算把好手,真要籌劃軍國大事,真刀真槍地上戰場,就像是要他下滾油鍋撈東西般,頓時麻了爪子,硬著頭皮調兵遣將,接連派出的九員大將,屢戰屢敗,被南方聯軍打得望風而逃;大埜南方州縣幾乎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