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開平二年五月,鎮遠大將軍朱珍率領五萬精銳出飛狐口,一路北上,六月底抵達龍泉府附近,與契丹的二十萬大軍接觸。
耶律阿保機麾下的那些葉護、伯克等人見梁軍就來了五萬人,一個個都嗤之以鼻,他們麾下有二十萬大軍,而且大部分都是騎兵,而對方隻有五千騎兵,其餘四萬多人全是步兵,這點兒人馬千裏奔襲想救援渤海國,簡直是癡人說夢。
可耶律阿保機可不敢大意,耶律阿保機的皇後述律平也不敢大意,一直以來耶律阿保機做任何事情都要征求述律平的意見,所以這一次也不例外。
述律平道:“大王,我們麾下兵馬雖多,可都是草原上的牧民,在邊境劫掠一些百姓還可以,真要跟中原的官軍對敵的話,未必能夠討得好處,加上梁軍向來以強悍著稱,李克用在河東經營近二十年,都被朱溫的梁軍輕易的趕了出來,你想那梁軍是好惹的嗎?”
這一點耶律阿保機當然知道,可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已經稱帝,如果就此退兵的話,各部落的將士們怎麼看?他可不想讓自己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人馬再一次成為一盤散沙,他知道,如果契丹人不團結起來的話,永遠也隻能在貧瘠的草原上奔波。
他既然稱帝,既然敢打渤海國,就有麵對梁軍的膽量,就有與不敗的梁軍一戰的勇氣,無論成敗,他都要放手一搏。
他之所以把戰場選在龍泉城下,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的目的是南下,占領中原的花花江山,那裏有的是糧食和金銀珠寶,有的是如花的美女,有的是草原上稀缺的綢緞和茶葉。可他知道如果自己千裏奔襲中原,一旦戰敗,可能連返回草原的機會都沒有,既然一戰在所難免,不如把戰場選在自己的地盤。
這些年來中原征戰多年,正是自己崛起的良機,如果放任中原休養生息的話,不出五年,中原在朱溫的治理下一定會像當年的大唐王朝一樣強盛,到那時,自己的契丹隻能向中原稱臣。這當然不是他所想要看得到的。
耶律阿保機自幼生活在契丹貴族家庭,契丹各部落之中經常互相廝殺爭奪牧場和牲口,甚至是女人,每年都有小的部落被強大的部落吞並,血腥的殺戮不止一次的在草原上上演,不是麵對異族,而是自己人的互相爭奪,因為物資的匱乏,糧食的短缺,還有草場資源的不足,加上草原上各部落人口的增加,都讓各部落的物資顯得那麼的不足,他們迫切的需要通過殺戮和掠奪來維持下去。在殺戮中人口就會銳減,各種資源才會變得充足,這就是一個循環往複的自然規律。
草原上也曾以這種方式幾度繁榮又幾度衰落,每次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物資匱乏都要引起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很多時候他們都會選擇南下,與中原爭鋒,數次塞外民族的南下都是出於這種原因。汗時的匈奴、南北朝時的五胡亂華、隋唐時的突厥都曾因為草原上匱乏的資源和落後的生產力而不得不南下與中原爭鋒。
可最終的結局不是被趕回塞外就是被漢人悠久的文化所同化,這時候的草原上有契丹、沙陀、韃靼、室韋、回鶻,還有靺鞨族人的渤海國,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人都在這一塊草原上放牧,不時的因為肥美的草場而相互拚殺。他們為了有限的資源而不得不通過殺戮來減少人口。他們一方麵對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力十分向往,另一方麵又迫切的需要中原的糧食和各種物資,所以北方的塞外民族就不得不選擇南下。
耶律阿保機在一統契丹八部以後在草原上與李克用爭鋒未果之後,不得不與李克用暫時結盟,商議一同南下,特別是李克用,在草原上沒有人比他更了解中原的繁華。所以李克用在被朱溫趕出河東以後,就比任何人更加迫切的想要南下,所以他與耶律阿保機兩人一拍即合。
而耶律阿保機更加明智的選擇了先攻打跟中原聯係比較密切的渤海國,因為中原不可能見死不救,這樣就可以把戰場定在他們所熟悉的草原,還可以以逸待勞。
這一戰不光是為了一個渤海國的存亡,而是塞外民族與中原的一次實力的大比拚。
如果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機的聯軍能夠戰勝梁軍的遠征軍,就可以乘勝南下,一舉占據中原,擄掠到大批的糧食和財富,還有如花的女人,把他們變成自己的奴隸。
而一旦戰敗,他們就隻能把自己的部落遷往更荒涼的極西極北之地。
所以他們對這一戰誌在必得,同樣梁軍也沒有失敗的機會,遠征軍的統帥朱珍也算是身經百戰的大將了,二十年來他身經大小數百戰,他還從來沒有一個怕字。
更何況現在的梁軍已經今非昔比,數以萬計的火槍,數百門各種型號的榴彈炮,還有用於野戰的殺傷榴彈、用於攻堅的爆破彈、用於照明的照明彈、用於幹擾的煙霧彈等不同規格。用這種殺傷力巨大的重型火器與那些隻有刀槍弓箭的冷兵器的塞外民族打仗,簡直就是屠殺,敵人根本沒有任何能夠衝上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