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支隊伍也有三萬人,加上沿途運輸糧草、輜重的兩萬人,還有沿途配合的官員和當地的團練鄉勇,龐師古聲稱十萬人馬,這個數字雖然有很大的虛頭,可也說的過去,不過真正能上陣打仗的不過隻有兩萬多人而已。
孫儒號稱有大軍三十萬,這裏邊雖然同樣有很大的虛頭,可怎麼說也有十萬能戰的將士,兵力懸殊,龐師古本來勝算就小。雖然旁邊有楊行密牽製,可這兩年來楊行密連續被趕出揚州、廬州,好不容易打下了常州和蘇州,卻又被錢鎦奪了,可以說楊行密連年與孫儒和錢鎦作戰,根本是自顧不暇,能保住宣州這個大本營就已經不錯了,哪裏還能配合龐師古?
再說了,楊行密雖然這幾年迅速崛起,可畢竟根基比較薄弱,與那些雄霸一方多年的藩鎮不可同日而語。他出身草莽,起於行伍,本是黃巢的得意弟子,卻陰錯陽差的占據了廬州,並以廬州為根基招兵買馬四處擴張。趁著揚州內亂,畢師鐸囚禁高駢,與當時的宣歙觀察使秦彥聯手想割據淮南。誰知秦彥卻殺了高駢,造成淮南動亂的罪魁禍首呂用之卻帶著兩千精銳投靠了楊行密。
楊行密卻借著給高駢報仇的借口傾巢而動,圍困廣陵(揚州的治所),並圍城打援,大將李神福與張神劍(張雄)等人伏擊了宣州的援軍一萬餘人。畢師鐸、秦彥逃出廣陵城一路北撤,卻也算他們倒黴,碰見了孫儒這個煞星和秦宗衡。孫儒收編了他們的隊伍,又殺了秦宗衡,自立為首領,把自己的軍隊成為“土團白條軍”,脫離了秦宗權的管製,並殺了秦彥、畢師鐸等人,收編了他們的隊伍。
發兵圍困廣陵,楊行密困守廣陵城,城中糧盡,甚至以人肉充饑,楊行密不得不退出揚州,乘機攻占宣州,並鞏固勢力。
這些年一直與孫儒和錢鎦不斷作戰,在夾縫中生存,後來朱瑾與李承嗣來投靠楊行密之後,情況才好轉了一些,特別是李承嗣麾下的三千騎兵驍勇異常,在南方這種體格羸弱的地方簡直可以橫衝直撞,無人能敵,朱瑾也有數千山東漢子帶來,當然也成了楊行密的得力臂助。
加上楊行密麾下的大將李神福、周本、田頵、劉威、安仁義等人的力戰,倒也算是風生水起,孫儒一時半刻也不能把他如何。楊行密麾下眾將曾一度攻占蘇州、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等地,後來蘇州、常州又被孫儒的盟軍劉建峰麾下大將馬殷攻陷。
錢鎦的勢力也常在蘇州、常州一代活動,可以說這長江兩岸的幾個大城一直處於戰火之中,你來我往來回攻伐,原本繁華的長江兩岸飽受戰火的摧殘。
可以說這幾股勢力中孫儒最為殘暴,而且帶兵無方,而且他在秦宗權麾下別的備有學到,就學到了行軍打仗的時候用人肉做幹糧這一手,每次出征,就把老弱之人殺掉醃製起來,以作軍糧。
這種殘忍的對手確實可怕的要命,就連當年跟他同為秦宗權麾下大將的劉建峰都怕他三分,所以這些年來劉建峰也不得不跟著孫儒南征北戰,劉建峰處事圓滑,不敢得罪孫儒,主要是他的兵力不如孫儒,他麾下的智囊兼大將馬殷時常對他說“要忍,等待時機,謀定而後動,孫儒倒行逆施,殘暴好殺,這種人遲早會不得好死,隻要忍過這一時之氣,就可以保存實力,到時候找一個富庶的地方為根基,見利基業,方為上策。”
劉建峰時刻也忘不了這句話,所以他在秦宗權死去之後的這兩年,劉建峰一直以孫儒馬首是瞻,但大規模的戰役劉建峰一向是找機會拒絕,他可不想讓自己的隊伍替別人做炮灰。至於小規模的配合,劉建峰並不拒絕,因為這也會增加自己的實力,雙贏的局麵那個不喜歡?
打敗龐師古的就是孫儒和劉建峰的聯軍,兩路人共同攻擊龐師古的隊伍,龐師古苦戰之下還是不得不敗退。孫儒和劉建峰本欲乘勝追擊,卻因為錢鎦乘機攻占了蘇州、常州,這才不得不回軍應付錢鎦。
淮南迎來了又一次大規模的征戰,孫儒、劉建峰、楊行密、錢鎦四方勢力爭相攻捍,在這塊久經磨難的大地上打起了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