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地方其實也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我早就想過了,海龜船做好以後,總要駛出海麵,不然我的工作就沒有意義,那個處在巨樹正上方、有光線射進來的洞口是唯一的出路。
就目前的條件,船即使就做好了,我們也沒有力量把這個龐然大物抬舉到那個高度,我能利用的,隻有水。海水。
在那隻洞口的下沿,一注水流傾瀉下來,雖說大部分時候那股水流很細,時斷時續的樣子,漲潮的時候,水量還是相當的可觀。我的計劃是,等我們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炸開水眼,把海水罐滿現在這個地下穹洞,當水麵與那個出口齊平的時候,就是我們出發的時候。
所以,首要的,是在那水眼的旁邊,鑿出一個足夠大的地方容放炸藥。
我讓孟將軍在那棵大樹的頂部留下一根樹杈,就是這個道理,那根樹杈十分的粗壯,我們在那裏掛上一根繩子,從下邊把石匠吊上去,他隻須順著斜生的樹杈走上幾步,就到達了水眼的附近,我讓他在那裏開鑿炸藥洞,但是又不能使之與水流相通,以免浸濕了炸藥。
現在,那個石匠正在上邊,腰裏拴著繩子,另一頭係在樹杈上,起個安全保護的作用,即使如此,我看他還是膽顫,在上邊很小心的移動。其實我也很緊張,畢竟他隻是個普通的石匠。沒有在這麼高的地方做過事情。
他在我指定的地方,手握鐵錘,鑿下了第一錘子,立刻有碎石由那個地方,跌落了好長的時間,砸在下方的水潭裏,濺起老高的水花。
再有就是製做炸藥的工作,硫磺、炭和焰硝現在我都備齊了,這三樣東西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被稱為黑色火藥,或者叫褐色火藥。在石匠上樹之前,我已讓他鑿製了一盤小石磨,現在,我正督促著兩撥兒人,不停地連夜將硝石和炭磨成粉。
孟將軍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指揮人將砍下的樹枝撈到了幹燥的地方,晾幹以後,還有用處。
然後,他就抱著肩,站在我的身後,看我怎麼做火藥,我告訴他,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要是把它們放在包裹的很嚴實的地方,點燃以後就後產生爆炸,對於什麼是爆炸,孟將軍沒有感性的認識,在那個年代,連個爆竹都找不到,更別說火藥了。
人們在我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做著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參與到其中的人都有一種自豪感,說了也許沒人信,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兩千年後,有人告訴你,他工作是從事研製原子彈的話,用不著他自我感覺牛逼,你就會替他牛逼了。時間緊迫,沒時間扯蛋,我讓孟將軍即刻去墨島上,去找些紗布,他沒問什麼,起身就去了。
不久,他從島上回來,帶回兩匹粗布。
我問他,“紗布呢?”
他說,“連夫人和小姐身上穿的,也就是這布。”
我恍然,幸好沒讓他去弄脫脂棉。
《武經總要》中記錄了三個火藥配方。唐代火藥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我不可能不懂的這些。
我們把混合好的火藥包裹成飯盒大小的包兒,外邊用細麻繩捆綁結實,這項工作許多人都能做,所以進度神速,邊做,我還有時間給他們講一講火藥的……神話,我想對於尚未出現的事物,不能叫做典故吧。
我告訴孟將軍,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和熱,什麼氮氣、二氧化碳什麼的我就省略了。火藥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
“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這是我們華夏人第一次使用火藥的記載。”我又犯了個錯誤,這句話裏至少有這些詞他們不懂:公元、華夏、開封、金。
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隻是說,那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後的事情,兄弟間打仗的……神話,後來他們統稱華夏。
邊說邊幹,速度不慢,隻用了三天,這活就差不多了。倒是那石匠,似乎慢得像個蝸牛懸掛在峭壁上,讓人起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