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生感動

治教經驗

作者:顏詠紅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一直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同時,教師過分關注考點,關心分數也將語文教學推到了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因此在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教會學生感動,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在語文教學中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的情操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地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其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膾炙人口,從方方麵麵反映出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體會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於一體。

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對於學生而言,最能促使自身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往往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隻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朱自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季羨林先生《永久的悔》中的悔恨之情,辛棄疾《西江月》中“聽取蛙聲一片”的閑適恬淡,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濃濃思鄉情緒,如何能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教師要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知識探究者,從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在語文教學中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範讀這一環節來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從而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引導。我深信,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誦可使學生被《小巷深處》中偉大的母愛所感動;教師慷慨激昂的朗誦可使學生被《嶽陽樓記》中作者偉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教師細膩深情的朗誦可使學生對《與妻書》中作者的愛妻之情與愛國之情所震撼!

當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帶著真摯的情感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曆史,去感受那荒涼邊關的征夫熱淚;馳騁想象,去細思那美猴王的颯爽英姿;滿懷感傷去領略《長相思》的思鄉和無奈……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學效果豈能不事半而功倍?

語文教師作為祖國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有義務、有責任引導學生遠離自私冷漠。教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在語文教學中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化學習效果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而在新課改後的語文學習,這些已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但新課改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

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便至關重要。目前,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並在教學實踐中廣為應用。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會學生心存感動,常懷感動,從而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桐梓縣九壩鎮令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