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的交易
敘事史
作者:張小蘇
1
“文革”時,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但是,天地良心,從來沒有必須佩戴的規定。而且,天地良心,沒地方賣毛主席像章。更古怪的是,也沒有什麼單位發(部隊除外)。但是人人都有,都戴著。
毛主席本人不用戴,林彪戴部隊發的“軍星兒”,周恩來戴方形的,沒有毛主席形像,卻有五個“毛體字:“為人民服務”。
那個時候,基本上沒人胸前光板,不戴個啥的。走資派與地富反壞右,監獄服刑的犯人沒資格戴。其他都戴。戴在藍製服上,戴在綠軍裝上,戴在農民兄弟的小褂上,戴在男男女女的左前胸上。就連許多幼兒的圍嘴上,也掛著毛主席像章。
有人粗略統計過,“文革”時製作的毛主席像章達80億枚。平均一人十枚不止。這麼多像章是怎麼流通的,怎麼生產的?每個人是如何得到的?可以肯定的是:都不是買的。這真是個奇怪的問題。
像章原材料是銅、鋁合金,或其他金屬,據說還有金銀和鑽石的,將用途說明白,大概不難獲得,生產、製作技藝說難也不算難,可也不易。有衝壓設備,有模具,就能生產出毛胚來,之後還得電鍍、上色、拋光等等,才能成為成品。產量很大,而且不斷更新。
最早的像章不大,應該是王朝聞做的那尊老毛臉朝左的側麵浮雕。大小如一分錢硬幣;銅質。那個時候看,感覺很精致。紅底金像,外邊鑲一圈兒金邊。在製服上戴著挺合適。之後越做越大,據說最大的有燒餅大,已經不可能用別針戴了,隻能用絲織物套在脖子上,掛在前胸。
1967年,我和我哥回老家,鄉下孩子們看到我們佩戴著像章,紛紛喊叫:看哪!毛主席的“的腦”(即腦袋之意)!我們這兩個大活人倒好像不值得注意。我們對他們的用詞感到震驚!如此粗鄙,居然沒人幹涉?要在城市,就為這也會被抓被批一場的。實足的“大不敬”啊!我們在鄉下待了四十天,走的時候,把像章送給老家的人了。因為四十天之間,像章已經大了好幾圈兒,戴著回城也早落伍了。
果然,城裏早就變了!已經沒人戴那麼小的了,不僅增大了,而且花樣也多了,像章上的毛主席已經不僅僅是清一色側麵的了,有許多已經成為正麵,也胖了,更像當下的毛主席了,有的能放下身子了,有些還揮著巨手,細致入微到能看出後邊有無邊的群眾。也不全是圓的了,有方的、旗型、星型、心型、天安門型………我們很快就跟上了時尚,但從哪兒來的?忘了。反正不是買的。隻要你待在人群中,有同事,有同學,有熟人,你就會有毛主席像章,而且會跟隨時尚,不斷更新。
後來不同的像章有了不同的名稱。最不易得到的是,總政發的星型加一小長條,上書“為人民服務”為一套的“軍星兒”,據說上邊有編號。和最近嚷嚷的軍車牌照似的:一對一;所以金貴。有的按照大小排,如“北京大號”、“北京一號”……;有的按照圖案叫,如“井岡山”、“延安”、“七律·長征”……
之後就流行攢毛主席像章了,弄一巻黃黃的海綿(也許叫泡沫塑料),把像章別在上邊,平時卷起來,以免被磨。黃黃的海綿同樣不是買的,但大家都有。
大概到1968年,就有了毛主席像章市場。前幾日看了榮劍先生文章《中國的邊緣革命》,一下讓我想到了“文革”打派仗最火時的這個市場。毛主席像章市場非常標準,有場地,有當日行情,有交易秩序,有大戶,有散戶,有收益,也有折損。就一樣,沒現金。這也夠古怪的。沒研究過個市場,但我相信有人致力於搞這個市場。甚至有專業的操盤手。出於戰略目的,用做多或做空手段,謀取到最大利益。
這個也許是永不套現的交易市場,充滿風險也充滿樂趣,所以非常火爆,交易量很大。有人從三四個小像章入市,沒多久,就成為擁有好幾大卷海綿,別滿了像章的勝者,一番炒作後,翻了幾十倍。當然,也有帶著許多來,最後賠到空空兩手的。
我隨著同院發小到過這個市場。很遠之外,就能看到許多夾著黃色海綿的人,朝著市場走。他們彼此臉熟,互相打招呼問候。而且都知道當日哪一款最火,哪一款新入市,上市價位在哪裏,溢價率多高,而且都會折算,如,用多少“價位”低的,能換到多少“價位”高的,趨勢是什麼?資本雄厚的有“作局”的能耐,把許多小戶一把就抄了。帶我去的就指著遠處一個普通的瘦子說,就是他,能把整個場子“翻過來”。那瘦子倒沒挾著黃海綿,隻是站在牆邊抽煙,腳下放著一個普通的人造革包,也許他身邊有許多朋友。給我的印象是一派從容。我問朋友:這個“大拿”如果把他的像章全賣了,大概值多少?“錢嗎?”朋友反問我。之後說,比錢可多多了。這不是錢的事。
在造反與革命的洪流旁邊,確有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與大革命並行不悖地存在著。有人在裏邊“破產”,有人在其中“得意”。是不是最終有超級大戶在裏邊獲利,我不知道。但這個圈子運行的相當高明。有生意頭腦的人,有賭徒心理的人,有投資回報企圖的人,都能在那裏得到鍛煉。這個圈子,在革命時代通行的是另一套規則,大概和現代經濟環境差不多。可以破產,可以輸得精光,但絕對沒有打砸搶,沒有政治強權。是否最後被專政機構取締,我就不知道了。但如今在每個城市的舊貨市場,仍然還能見到像章交易,說明三十多年來,它一直若隱若現存在。隻是現在成為收藏品市場,直接與金錢發生關係了。
經濟活動是人的本能,形成市場亦非奉命,人天生就能發現商機,而市場一旦形成,那隻“看不見的手”就必然現身,製造出全套遊戲規則。這與主流思想相悖的東西,確如像章上那個人所說,是“自發的、每時每刻”產生的。你隻能徒歎奈何!連他本人的頭像,都成了市場交易的對象,這一頗具反諷意味的事實,一方麵說明個人崇拜不知覺間走向反麵,同時也說明,生意的行為多麼頑強,任你“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也遏止不了這一衝動。在如火如荼的革命烈火旁邊,尚且形成這個也如火如荼的市場,難怪之後政治上稍稍鬆動,立刻就出現了“小岡村”、“傻子瓜子”、步鑫生、馬勝利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