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方文化與西方電影的悖論(1 / 3)

東方文化與西方電影的悖論

學術論壇

作者:杜靜 王丙珍

[摘要]電影文化是由電影藝術建構而成的一種文化形態,由電影作品、電影形態、電影理念、電影技術、電影現象、電影影響力、電影創作者與電影受眾等要素構成,通過電影傳播所產生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的總和,具有綜合性、科技性與跨文化性。東方文化與西方電影對話問題的提出在全球化、大眾化與娛樂化大潮中,有助於人們更為廣闊的了解世界文化的差異性與交融性,逐漸意識到強勢文化侵襲以及本土文化的危機問題。

[關鍵詞]東方文化;西方電影;後殖民主義;對話

電影文化主要研究電影的大眾文化形態、電影的意識形態、電影的消費與審美、電影文化的懷舊思潮、電影與性別、電影的宗教與哲學訴求、電影與科技、電影的後殖民文化、電影的民族性與多元性等內涵。電影藝術的全球化擴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文化大同與文化多元的方向與速度。

一、西方電影中的東方文化

西方電影在東方成功的原因在於迎合了東方觀眾的本土文化理念,換句話說,西方電影中的東方文化是西方化了的東方文化,是替換了西方本質的東方文化外衣,這也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能在原有自然生成的體係下輕鬆挪移文化元素,再加以組織性的運作的根基。眾所周知,《花木蘭》《2012》與《功夫熊貓》除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在中國造成巨大轟動效應的重要原因是電影中融入的中國元素,正是這些經過“西化”的中國元素吸引並打動著無數中國觀眾。再如《功夫熊貓》這樣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布景、音樂、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了中國文化元素,帶有濃鬱的中國風,把中國功夫打鬥場麵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讓中國人大惑不解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再度信手拈來中國文化元素,這帶著洋味的中國文化居然比“中國更中國”。

好萊塢如何才能全方位地把握與表現這種跨文化主題?好萊塢的解決之道是采取文化融合的方式即刪繁就簡與東西兼顧,在保留故事線索的同時大量植入西方文化的內核。首先,熊貓阿寶的原型是中國的國寶大熊貓,電影刪除了特有的東方民俗文化甚至道德倫理上差異較大的細節,代之以西方觀眾容易理解與接受的故事內容與細節表現,植入西方道德價值與文化內核。其次,從西方的審美觀出發重新設置人物並構建故事全局,充分尊重西方觀眾的審美喜好,變細膩抒情為曲折動人,充分發揮好萊塢的歌舞與喜劇等特長。最後,特別關注東西方不同的哲學觀、審美觀與價值觀,力求表現西方文化的普適性,進而如教徒布道一樣傳播西方文化精神。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熊貓的父親鴨子的形象部分起暗示作用,部分影射文化“雜交”現象——唐老鴨表征著西方是東方“文化之父”。

二、東方文化在西方電影中的地位與功能

東方文化在西方電影中的文化殖民狀態與邊緣地位,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西方對東方的偏見。西方人首先設定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一切成為被邊緣化的“他者”,殖民主義文學與後殖民主義電影之間的密切關聯在野蠻與文明中相遇。其實,殖民主義文化批判主要是在非洲大陸進行的,西方電影表現的東方文化元素是與“東方主義”相關聯的。在薩義德看來,“東方”向來隻被看作歐洲的“他者”,對於理性、民主、平等、人道、文明的歐洲而言,反常、專製、落後、愚昧、低級的東方隻是其文化的對立麵。

1984年,英國導演大衛·裏恩根據福斯特的小說拍成了《印度之旅》,昭示了三組文化矛盾即女性與男性、東方與西方、自然與人類的對立。電影的主人公東方男性亞薛思的形象被殖民者賦予了種種劣根性,他是西方人眼裏傳統的東方人集合體的代表:感性、熱情、無理性。他主動帶領兩個傳統的英國貴族女子即摩爾太太與桂斯特參觀神秘的馬拉巴古洞事件後,當西方女子在關鍵時刻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救了亞薛思時,表明的是西方理性保護或者挽救了東方感性,同時西方女性也超越了東方男性,隱含著西方女性主義訴求的成功與優越。電影通過摩爾太太死於回國的船上,又暗示了東西方文化之間並未也不可能達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