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喜歡寫信喜歡互相寄明信片喜歡集郵喜歡看報紙,上晚自習時的前二十分鍾就是讀報時間,大家輪值日到講台上給同學們講故事或者讀報紙上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歡,這種感覺重友情愛學習,彼此之間都是真誠是好學,沒有弄虛作假,更沒有現在城市裏的所謂套路。那些年大人們都喜歡喝酒,好像那時候的大人的酒量都很好,都很好客,家裏來客人了不喝酒不足以表達待客之道,客人喝酒喝少了好像就是主人招呼不周,點點滴滴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感覺我還是那個調皮搗蛋的小學生,感覺我還是那個不聽老師話上課經常玩小動作考試卻總是拿第一,老師又愛又恨的淘氣鬼,時光啊時光你能慢些嗎?曾經的美好,曾經的純真很想多回味一遍,曾經的我們懵懂好學曾經的我們純真善良,曾經的我們久在深山通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多麼渴望能走的更遠見識的更多,曾經的曾經一雙熱切渴盼的眼神,像星星一樣明亮。那時的我們喜歡詩詞,喜歡李白,喜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灑脫,喜歡他“君王有詔不相見,自稱臣是酒中仙”狂放,喜歡陶淵明,喜歡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我們還很容易滿足
那些年,那時候的人們都很喜歡吃豆腐,兒時的記憶中,豆腐都不放肉(不是不放肉,是豬肉比較貴買不起),不放味精,媽媽用柴火炒出來的,隻放些辣椒和醬油,我們吃起來卻特別的香甜,那時候再鎮上的街頭巷尾,在村子裏的角角落落經常聽到吆喝聲“賣豆腐咯——”,“賣豆腐咯——”賣豆腐的大媽的嗓音綿長悠遠,從村東可以傳到村西。而我們正在讀小學二三年級,特別好奇,覺得好玩,也會跟著吆喝“賣豆腐咯——”賣豆腐咯——聲音稚嫩,有時還會發出一連串的開心的笑聲,發自內心的開心,賣豆腐的大媽隻是笑笑,這笑聲是諒解知道我們不是惡作劇,隻是一群好奇的孩子,這笑聲是感激知道我們是在幫他吆喝,幫她招攬生意,那個年代,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套路,那時候的我們很懵懂純真,我們活的都很開心快樂。
那時候的天空很藍,那時候的井水很甜,下午放學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離家裏不遠的井裏挑水,把家裏的水缸都挑滿水,以便大人幹農活回來可以洗澡做飯就不用那麼辛苦,有的人家裏條件好,家門口打了有水井,可以直接用搖把把水搖上來,省時省力,我們那些家裏沒水井的孩子都很羨慕。遇到農忙時還要要幫家裏幹農活去田裏收稻穀,沒有新衣服穿都是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先我家我隻有姐姐沒有哥哥,褲子有時候就姐姐穿了弟弟穿。沒有電子玩具沒有零花錢,沒有兒童樂園,我們卻有一大幫玩的很好的小夥伴,純真善良,友愛,他們一直成長著,直到現在二三十年過去他們依然是很好的老夥伴。
周末時候的小學生們都幹嘛呢?逛街睡懶覺玩電腦遊戲嗎?no,那個時代沒有兒童樂園,沒有電腦跟沒有網絡和手機,我們幫家裏幹活,要麼去山上砍柴,要沒去放牛,不管幹什麼我們都很開心(好像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牛的,因為家家戶戶都有田地牛要用來耕田,隻有少數的幾家所謂的在我們農村家庭條件非常差的就沒有),因為三五成群人多熱鬧,因為可以到山上摘野果子吃,特別是放牛,很輕鬆,把牛牽到山上把牛繩子解開就行了,差不多中午的時候再把牛繩子係上,把牛牽回牛棚就算大功告成,到了山上把牛繩子解開後我們可以蕩秋千可以摘野果子吃,可以帶兩幅撲克牌打撲克。我們玩的不亦樂乎,那時我們沒有手表沒有手機,感覺時間差不多了就站在太陽底下看看自己的影子來判斷,然後就牽牛回家。那時候的我們純真而快樂,就成長著……敬愛的親愛的可愛的80後同齡們,可否還記得那時候的美好回憶,光陰荏苒,感覺自己還是那個放牛的少年,轉眼已經人到中年,感覺我還沒來得及長大卻已經在年華漸老,是喜是悲,歲月它究竟是什麼事催人老的殺豬刀還是讓人長大成熟的成熟劑,滴答滴答,世界上什麼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時間,滴答滴答,它依然在一成不變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