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病人的地方——醫院
我國醫院形式的出現,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黃河流域一帶瘟疫流行,皇帝劉衍下令,騰出一些房屋,安排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離醫院。
此後,唐朝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設有“患坊”,用以收容貧困的殘疾人和乞丐;還有“病人坊”,專門隔離及醫治麻風病人。
宋代,醫療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醫院組織漸趨周密。當時朝廷開設的醫院叫做“安劑坊”,內有專職管理人員和醫生,有病房,並有病曆表。朝廷還會根據醫生的醫療成績給予適當的獎勵。
歐洲最早創立醫院的是法國的裏昂和巴黎,分別於6世紀和8世紀創建,比我國晚5~6個世紀;英國倫敦是在7世紀建立醫院的。
13世紀以後,辦醫院的風氣大盛,許多皇帝貴族把辦醫院作為沽名釣譽的手段。因此,歐洲的許多城市都先後建立了醫院。
我國建立現代形式的分科醫院是近百年以來的事。太平天國末年,幹王洪仁瑋曾在天京(今南京)辦了一家醫院,由他親自領導。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雇用“常勝軍”鎮壓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曾聘用外國醫生在鬆江、昆山開設軍醫院。
國人創辦的最早的現代化醫院為北京中央醫院,係1918年所建。
救死扶傷的職業——醫生
醫生是為人治病、療傷、解除病痛的一類職業人。醫生最早出現在哪一年、哪一國,目前則無法確定。應該說,在原始的人類中,有一類巫師,他們為了能使人們更加相信自己的符咒法力,在醫學方麵進行不斷探索。慢慢地,他們成了最能辨認有害植物的人,成了能摹仿動物自療或使用草藥的智者,有時候也能幫助人們解除病痛。這類巫師可能就是原始社會的“醫生”。
當人類進入早期文明時,醫學逐漸脫離巫術,進入探索階段,據說在公元前2838~前2698年期間統治中國的君王神農,就是一位醫學發明者,他編寫了《神農本草經》,應該說他同時也是當時的一名“醫生”。
古典時期,希臘一意大利學派的出現,讓原始醫學開始了根本性轉變:從神性走向科學。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醫藥百科學家塞爾蘇斯和普林尼、婦產科之父索拉紐斯、蓋倫等人,不但在醫學的技術領域和理論領域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他們的醫學精神也一樣備受稱道,一些甚至還為今人所繼承,可以說,現代意義的醫生在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
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教育的興起,醫學診斷技術不斷提高,一些疾病的形成逐步被人們所認識。隨著現代醫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各種醫學院校的建立,醫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醫生也隨之越來越多,他們在各地治病救人,解除人們因為疾病而帶來的痛苦。
醫生自古就有,至今在中國人們的心目中還留有深刻印象的名醫有神醫扁鵲、東漢時代的華佗、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及明代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等。
不過,在古代的中國,醫生長期被稱作大夫。
大夫原是一種官職,春秋時期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漢時代,又有所謂諫議大夫、唐代有禦使大夫等。這些不同時期的大夫,都不是對醫官或醫生的稱謂。
唐末五代以後,封建統治者賣官,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詔”,買茶人叫“茶博士”,有錢人叫“員外”,典當老板叫“朝奉”等。醫生是治病救人的,對誰都有用,皇帝和大官還有私人醫生,醫生受到社會的尊敬,所以大家就都用品第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
到了宋朝,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翰林醫官就分九級,官職有22種之多。醫官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以下便是醫效、祗候等。因為大夫是醫官中最崇高的職位,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把大夫作為所有醫生的尊稱。
不過依我國古人的習慣,大夫和郎中略有區別,一般設館醫人的醫生和醫院的醫生都稱做大夫,在草藥攤子上,或走街串巷的遊醫則稱為“郎中”,或者“江湖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