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經絡概論(1 / 1)

(一)經絡的含義

經者徑路上下行內髒體表血流通

絡如網絡微而細縱橫交錯周身中

〔注〕“經”:有徑路的含義,是形容體內氣血運行的徑路,自上而下,由裏達表,由體表入內髒,如同交通道路一樣的脈道謂之經。“絡”:有網絡的含義,是形容體內運行氣血的細小絡脈,如蜘蛛網,如絲瓜絡、縱橫交錯,無處不通,無處不到者謂之絡。總之是說,在體內直行縱走的幹脈為經,旁支橫行的細小分支為絡。

(二)經絡的重要性

內容豐富遺產一基礎理論重課題

辯證求因為指導診斷病變定凶吉

針灸用藥此為本不識經絡錯病機

〔注〕經絡學說。有著豐富內容,是祖國醫學寶貴遺產之一。是中醫的基礎理論,它是構成生理機能的物質基礎。是論述病理變化辯證求因的依據,是針灸用藥治療之根據,也是中醫診斷方麵的指導。明李時珍說:“醫不知此,罔探病機……”清俞嘉言說:“不識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說明了不掌捶經絡理論就不能提高中醫的療效。

(三)經絡的範圍

經絡範圍正奇經絡別內髒而走行

絡分別絡大孫絡經筋連綴關節中

〔注〕經絡的範圍,不外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別絡、大絡、孫絡和經筋等內容。正經是血脈循環的要道,奇經是血液循環的統領。絡脈是構成氣血循環的紐帶,經別是構通正經深部聯係的道路。經筋是固定經脈部位的附屬。它們之間的相互結合、聯貫、構成了整體循環。在正常的情況下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在病理變化中又是病邪內入外出的途徑。它的範圍雖廣,但與針紅治療關係最大的,隻是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因而在針灸方麵稱此為十四經。

(四)十四經總的走行規律

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

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腹

任為總陰行身前督為總陽背居走

〔注〕手三陰經總的走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從內髒出發經過上胺內側(陰麵)走到手指而止。其分布的概況是手太陰肺經在上肢內麵的前緣,手少陰心經在後緣,手厥陰心包絡經在前後緣之中間。手三陽經的走行方向,都是與手三陰經相接連之後由手背、臂、肱等處過肩而行於頭部。其分布的概況是,手陽明大腸經走上肢外麵(陽麵)前緣、手太陽小腸經走後緣,手少陽三焦經走前後緣之中間。足三陽經的走行方向都是與手三陽經在頭部相接之後,由頭部經過軀幹而下行走到足趾而止。其分布的概況是,足太陽膀胱經走後頭、項、背、下肢外麵的後緣;足陽明胃經走前頭、胸、腹、下肢外麵的前緣;足少陽膽經走側頭、側朐、側腹、下肢外麵的中間。足三陰經的走行方向,都是與足三陽經脈在足趾相接之後,由足趾部出發走到腹胸部而入內髒的。其分布概況,是以內踝上八寸為界,八寸以下是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間,足少陰腎經在後;足內踝八寸以上,由於太陰厥陰二經走向的交叉變位所致,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仍在後緣不變。

任督二脈,皆起於胞中出於會陰,任脈行於身前,上於口唇止於齒齦;督脈行於身後,上頭頂、下鼻柱,過上唇、止於上齒齦。十二正經,加奇經的任、督二脈,為之十四經。

(五)經絡與針灸關係

萬病莫逃經絡中經絡不調百病生

針灸穴位經絡定疾病按經而循行

各經出現各證狀各經經穴有功能

〔注〕無論內傷、外感,所有的一切疾病,其病理變化均與經絡有關。尤其是針灸與經絡更是不可分割的,因為針灸的穴位都依附在經絡循行的線路上,病邪的內入,必然要侵襲經脈,則出現各經的不同症狀。其症狀的規律一般說來都是內合於本髒,外合於本經的循行所過的區域是一致的。如肺病,合於髒者,則有咳嗽、氣喘、胸痛等症;合於經者,則在經脈循行的部位上發生麻木疼痛。用針刺或艾灸本經的腧穴,能治愈這些症狀的道理,就在於通經活絡調整經氣、宣通血詠。由此可見,學針灸者,必須首先學習經絡,隻有掌握經絡才熊精通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