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瑪利亞畫像(1 / 3)

瑪利亞畫像

專欄

作者:趙荔紅

這裏的瑪利亞,是聖母瑪利亞。古往今來最蒙恩、最有福,作為女人,又是最受難,最傷心的一個。有關瑪利亞形象的考辨,《聖經》經義及各教派的演繹,不是本文篇幅所能涵蓋。我也無意於梳理宗教畫畫風的傳承與流變,僅僅是抒寫那些打動我的瑪利亞畫像,僅僅是凝視她,體觸那令我內心顫動的瞬間。畫家創作時,瑪利亞,她不再僅僅是個宗教人物,而是凝結著畫家獨特的內心與情感,我凝視畫像時,又凝結了我的獨特的內心與情感。於是,瑪利亞穿越了時間空間,在另一種語境、在一個平凡女子內心,複活。

抒寫瑪利亞無疑是艱難的、審慎的。你必須敬畏、虔誠,必須全身心貼近她那複雜、飽滿的精神世界,必須愛。這樣,哪怕你對有關她的知識了解有限,哪怕你的敘述出現偏差,甚至質疑……你依舊是真誠地和她在一起,她必會在你心中複活。

《馬太福音》第一章,敘述耶穌家譜時,出現了瑪利亞這個女人的名字。這在猶太傳統是何其重大的尊崇,因猶太女人沒有合法權利,一般不被寫進家譜;做禱告的猶太人,會為他們生來不是外邦人、奴隸或女人,而感謝上帝。瑪利亞因生下耶穌,名顯家譜。瑪利亞,這個非常普遍的名字,具有了“那個”非凡意義。

她的一生,僅為了一件事。從聖靈注入她的那個時刻,聖靈充滿著她,光照著她的當世,以及後世的一切。她也從此,踏上艱難的路程。

讓我從藝術家的視角,重述瑪利亞命定的三個時刻。

天使報喜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百列奉上帝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個童女那裏,是已經許配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天使進去,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複思想這樣問安是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上帝麵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置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上帝的兒子。況且你的親戚以利沙伯,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有孕六個月了。因為出於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他去了。(《路加福音》1:26-28)

瑪利亞受孕,在天使來報的時刻。福音書隻講在小城拿撒勒,沒有具體地點。是在室內、室外,或是大自然中?這給予畫家很大空間。大部分畫作是在房子的敞開式廊柱下,一半是房內,一半在室外,產生“天使就進去”的效果,且能從廊柱或窗戶看見室外風景;少部分畫家,會將事件設置在室內,比如韋登的兩幅,呈現瑪利亞臥室裏的紅色大床、華麗地毯、精美家具等,擺設很世俗;也有發生在戶外的,比如14世紀早期一幅掛毯,《發生在井口邊的天使報喜》,阿拉伯裝束的瑪利亞,正在自家房前井邊汲水,井邊有棵茂盛的無花果樹,天使飛翔在空中,向她告喜,主端坐雲上。

這個時刻,發生在春天。因耶穌誕生在12月,懷胎10月,推算出來。從畫像的廊柱窗戶看,外麵鬱鬱蔥蔥,萬物複蘇,充滿希望與生機。天使名叫加百列,是天使長,告喜,如此重大的事,非得加百列降臨。畫家一般將加百列畫作個有翅膀的青年男子,少數也有畫作女子、小男孩的。加百列往往身著紅衣,象征熱烈、慈悲、恩寵;聖母內衣紅色,外披藍色袍子或披風,藍色是沉靜、專注、肅穆。不同畫家在處理紅藍二調時,有所變化。安基利科修士與波提切利的著色具有典型性。

天使和瑪利亞之間往往有個淨瓶,插一株百合,象征瑪利亞的純潔,是童貞女。童貞女感聖靈而生聖子,具純粹性。《馬太福音》說,約瑟娶了瑪利亞,“隻是不曾與她同房”,一直到她生下耶穌;瑪利亞後來生的幾個孩子,則是約瑟的。耶穌真正的父是主,所以被釘十字架時,他喊“主”叫“阿爸”;但他畢竟是瑪利亞所生,耶穌的身上就具有了雙重性:神性與人性。有時,加百列還手拿橄欖枝,或頭戴橄欖枝,象征和平。人自有原罪,對抗上帝,人類又相互爭鬥,無休無止。耶穌降臨,是為求和平,不是求爭鬥。當耶穌進耶路撒冷時,是騎著象征和平的毛驢,而非戰鬥的馬。所以瑪利亞受孕時,天使就是手持和平橄欖枝來。有時,加百列還會手持金色權杖,賦予瑪利亞所孕育者以權柄,他是上帝之子、猶太人的王。

中世紀繪畫表示講話的手勢,多是抬起右手,伸出食指與中指,指向被傳授者。1150年的《土瓦本的福音書》插圖,天使正對聖母作如此手勢。此期的聖母抱聖子畫像,小耶穌也常有此手勢,表示小耶穌一經降生,就是傳播福音來的。後來的“天使報喜”圖,常以一條寫有字母的帶子飄在天使與聖母之間,表達天使對聖母“告喜”,聖母的應答。

《路加福音》說,天使降臨,問瑪利亞安,說“主與你同在”,瑪利亞的第一反應是“驚慌”“反複思量是什麼意思”,等天使解釋了她將感聖靈生子後,就溫順地回答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主的意思成就在我身上。”藝術家表現這個時刻的聖母,有兩種神情:一種是驚慌、驚訝、驚愕,比如《土瓦本的福音書》插圖,聖母聽了天使的話,眼露驚恐,雙手置於胸前,手掌向外搖動,一副害怕、拒絕的樣子,聖母究竟是人,天使降臨,本能地害怕,畫家呈現出瑪利亞一開始的正常反應;又如13世紀喬凡尼·皮撒諾的雕塑,“天使報喜”後,聖母聳著肩,向後歪著身子,似要遠離天使,一副驚異表情;還有洛倫佐·莫納科的《聖母領報》,聖母聽了天使的話,反倒側轉身子,猶豫地舉起右手,似要拒絕這個恩寵,神情羞澀而害怕,顯示了一個童貞女真實的心理狀況。感聖靈生子,這樣非凡的驚駭的事情,由一個弱女子來經受,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呢?經過天使的解釋,同時,聖靈充滿了她,升騰起她的勇氣,這才溫順地接受主的安排。另一種,是瑪利亞溫順接受的神情姿態:或雙手交叉在胸,俯首謙恭領受;或一手撫胸接受,一手放置在腿上翻開的《聖經》上。

“天使報喜”的三元素:天使、瑪利亞和聖靈。報喜的時刻,即是聖靈降臨的時刻。耶穌降臨前,上帝無形象,世人對上帝的記憶是模糊的、無法道出的,上帝將聖靈注入瑪利亞身上,生出耶穌,使得上帝有了肉身形象,故聖父、聖靈、聖子,三位一體。靈(希伯來語寫作ruach),是氣息,是風,是能力,是創造,是真理,是福音。當聖靈進入人裏麵,他就克服了軟弱、疲倦,充滿能力,有了勇氣與希望。畫家表現聖靈降臨,常以一道金光,從外(天空,遙遠)而入,傾注到瑪利亞額頭,金光中一隻鴿子飛翔而至。耶穌接受約翰洗禮時,“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上帝的靈仿佛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13-17)早期繪畫,會在上端顯現模糊的上帝形象,金光從上帝那來。後來不再出現上帝形象,僅有金光從外而來。到了19世紀的愛德華·伯恩-瓊斯的《天使報喜》,天使顯現在窗戶,瑪利亞白衣跪在窗前,一束光從外入內,將瑪利亞籠罩在光中;同期多雷的版畫,天使降臨帶來強光,籠罩了瑪利亞和她的陋室;1898年,泰耐爾的《天使報喜》,天使甚至不出現人形,僅僅是強烈的金光,光芒照耀室內,瑪利亞縮在角落,被光照耀,凝神看著光。聖靈是光,《約翰福音》說耶穌即是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那光要去除人世的陰影,將人從絕望、死亡中拯救,回到當初的高貴,那光是上帝的恩寵,以肉身耶穌恩賜給世人。瑪利亞被注入聖靈,孕含著光。

關於天使報喜的繪畫,有兩幅我特別喜歡:

一幅是安基利科修士的《天使報喜》(木板蛋彩畫,1430-1432年)。安基利科是意大利多明尼克教會的虔誠修士,文藝複興初期佛羅倫薩畫派的重要畫家,原名喬凡尼,死後多以“安基利科修士”傳名,“安基利科”是“像天使般”之意,他擅畫基督教故事,尤以多幅“天使報喜”著稱,被稱為“天使之作”。我喜歡的這幅,具有典型性。畫像分為兩部分:四分之三是天使報喜的場景,左邊四分之一是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場景,形成對比。一道金光,非常強勁,從伊甸園之上,從亙古直到那時,穿越時空,射進瑪利亞居住的房子廊柱內,鴿子隨金光飛向瑪利亞。左邊的天使加百列,是個短短金色卷發的年輕男子,一身紅衣,輕靈地,閃著光芒,一對肉翅強勁豎立,如同兩塊肉柱,質地堅硬,同樣堅硬的是天使與瑪利亞頭上的聖暈,金屬盤子般,做工精致。天使好似一腳從伊甸園來,一腳跨進瑪利亞家門,瑪利亞房子外的草地,似乎連接到伊甸園。天使見了瑪利亞單腿微曲,躬著身子,頭向前傾俯,雙手交叉放置胸前,對瑪利亞表達恭敬,雖不直接顯示言語,但有告知的意味。天使與瑪利亞之間,隔著一根細細的布魯內萊斯基式廊柱,廊柱右邊坐著瑪利亞,內裏紅衣覆蓋到腳,外披寶藍長袍直至膝下。她微躬身子,雙手交叉在胸,似被金光“射中”,似在傾聽天使的話,在領受恩寵,純潔的臉向下俯視,眼瞼低垂,陷入沉思;她的神情混同著驚慌、溫順,帶著遲疑,單薄的身軀,似不能承受重負,又勉力堅持,緊閉的雙唇,含著柔弱的堅強。她的膝上攤放著一本打開的《聖經》,眼睛本是盯著書頁,正在默念,天使降臨,打斷了她安寧的閱讀,他的告知,如此重大,令她驚慌,眼睛茫然盯著書本之上的某個地方,又若無所視,沉浸在冥想或悲傷中。又似乎她全部的力量,雙手的護持,來自天使的話語,來自那本書,來自進入到她身體的聖靈。這幅畫中,瑪利亞的形象,是含混的、不確定的,這才深有意味。上帝沒在畫作中顯現,隻是左上角,有一雙手,送出金光,耶穌就從金光中,從聖靈注入到瑪利亞身上而降生。與其對照的是,左邊是被逐出伊甸園慚愧且悲傷的亞當與夏娃,伊甸園滿是鮮花果子,他們卻失去樂園,墮落到人間受苦;直等那成肉身的聖子,為人背負十字架,贖去原罪,將希望之光,照亮世人,人才獲救。安基利科讓天使的腳從伊甸園跨進了瑪利亞的家,聖靈孕育,人開始有了希望。天使與瑪利亞的頭上,不是閉合的屋頂,而是湛藍天空,群星閃爍,天主在上,俯視著一切。文藝複興時期畫家們多崇尚希臘羅馬精神,傾向在世俗畫中表現人的精神,安基利科則迷戀宗教畫,但他也吸收了透視法、明暗對比、幾何空間等,使他的宗教畫擺脫了中世紀的平麵裝飾性,人物形象不再單一、枯槁,而是飽滿鮮活,他運筆細致、色調高雅,最重要是,充滿虔誠地賦予筆下宗教人物理想的完美狀態。1455年,安基利科死於羅馬,他要求墓碑這樣寫:“不要因他再現古希臘藝術而讚美他,隻要歌頌他的虔誠與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