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曾經出過一本書,名叫《熒屏背後的生活》。我的許多朋友讀過那本書後,戲謔地對我說,這是你寫的“我的前半生”。這話其實並沒有不妥之處,因為那本書記載了我當知青下鄉插隊、在部隊的生活、複員到電視台工作的經曆。尤其突出地講述了我在電視台擔任記者拍攝電視新聞和電視專題片的體會。可以說我對拍攝電視新聞和電視專題片還是比較熟悉、比較內行的,因為這是我到電視台後從事的主要業務工作。2001年,我從湖北廣電廳調到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之後,麵對的主要業務工作不再是電視新聞和電視專題片,而是電視劇藝術。對我來說,我要麵對的是專業轉換、知識更新、觀念轉變的問題。初來乍到之時,參加協會組織的電視劇理論研討會和各項電視劇的評獎活動,使我深感我電視劇知識的欠缺、見聞的短拙,深刻體驗到“電視劇藝術門外漢”的無奈與膚淺。為此,我發奮讀書,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充實自己。經過努力,我於2006年考上了廣播電視藝術專業的電視劇曆史與理論研究方向的在職博士生,師從曾慶瑞教授。本書記載了我在他指導下進行電視劇研究的主要成果——我的博士論文《中國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美學特征研究》,以及這幾年我在報刊上發表的一些電視連續劇評論文章。這段時間我最主要的感受,可以用博士論文的結語部分的文字加以表述:
一年前,在申請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會上,幾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授、學者對論者的開題報告作了詳細的分析和點評,指明了必須糾正的歧義和含混之處,強調了應該突出的重點,使論者深受啟迪。仿佛一個即將駕船遠航的水手,在導師們的悉心指導下把航海圖重新審視了一遍,指明了航向,標注了路線,預測了風險,估算了困難,提出了措施,使航行者增強了在茫茫大海之中乘風破浪達到彼岸的信心。
之後的一年時間裏,在查閱資料、觀看作品、閱讀書籍、潛心寫作的過程中,論者認識到對我國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研究,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術工作。這個認識來源於反複閱讀黑格爾著名的三卷本《美學》時,感悟到他的美學理論是建立在對歐洲的各門類藝術詳細研究基礎上的。這些藝術門類包括: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戲劇。在黑格爾的著作中用很大的篇幅對這六個藝術門類的藝術作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就此而言,沒有歐洲的優秀藝術作品,就沒有黑格爾的美學著作。正如他說的:“如果這種知識真正足夠使一個人配稱為學者,它就必須是方麵很多,範圍很廣的。首先的要求就是對範圍無限的古今藝術作品有足夠的認識……最後,藝術方麵的博學不僅需要有很好的記憶力,像其他每門學問一樣,而且還需要有敏銳的想象力,才能緊緊掌握住藝術形象的一切特色,尤其重要的是:才能拿它和其他藝術作品比較。”(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9頁。)這深刻說明了科學、係統的美學理論的創建是對古往今來優秀藝術作品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的結果。藝術實踐先於理論創建,沒有人類的藝術實踐活動,也就沒有美學理論。美學理論之花盛開在藝術作品繁茂之林的綠葉之間。從這個視角觀察我國的電視連續劇,就能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國的電視連續劇已經發展成為藝術百花園中參天的大樹,成為廣大電視觀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門類,成為人民群眾須臾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而且,我國電視連續劇的作品數量巨大,近幾年已經達到平均年產400多部、15000集,堪稱世界之最。以數量如此巨大的電視連續劇作品作為基礎,進行美學研究和學術分析,為電視藝術學學科建設和電視連續劇美學理論的構建增磚添瓦,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