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戊戌變法失敗後,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迅速覺醒,展開了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它的最早發起者和主要領導者是孫中山。

孫中山在學生時代便非常關心國家大事。1884年中法戰爭後,嚴重的民族危機使他產生了反清思想。1894年他趕赴檀香山,聯合華僑人士20餘人,組成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並於19世紀末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在起義失敗後,他被迫流亡國外。其間,他繼續考察歐美社會,在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為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東奔西走,不遺餘力。

《辛醜條約》的訂立,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的反動本質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革命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朝廷再也不寄希望了,他們出版了許多民主革命思想的報紙和刊物。隨著革命思想的傳播,國內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革命團體。其中影響較大的團體有1903年章太炎、蔡元培在上海建立的“光複會”;1904年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在長沙建立的“華興會”。另外,1904年,湖北革命誌士劉敬安、張難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學補習所”,後來又成立“日知會”,暗中從事革命活動。在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下,有不少青年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在清朝新軍中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

190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革命組織——“同盟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這個政治綱領後來被孫中山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從此,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正式登上曆史舞台,開始武裝暴動和革命理論的宣傳。

在湖北,革命黨人組織了兩個較大的秘密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個革命團體中的許多骨幹分子,都參加到清朝在湖北的新軍中去,在新軍裏麵秘密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革命組織,並向農民進行反清革命宣傳。當時武漢新軍中參加革命組織的士兵群眾達五六千人,占湖北新軍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這為武昌起義的發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加強對武漢地區革命力量的領導,“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在同盟會的斡旋下決定聯合行動。於1911年9月24日組織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共進社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他們擬定了起義的詳細計劃,推舉了武裝起義後軍政府的負責人,草擬文告,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會領導人來鄂主持大計,同時和鄰近各省進行聯係,策動響應。

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造炸彈不慎爆炸,沙俄巡捕聞訊趕來。孫武逃匿到醫院,而準備起義的旗幟、符號、文告、書信等全被搜去。

10月10日,設在武昌的指揮起義的秘密機關又遭破壞,蔣翊武逃脫。清軍宣布全城戒嚴,按照查獲的名單搜捕革命黨人,武昌的革命形勢危急,起義活動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眼看起義就要流產。革命黨人和新軍中的覺悟士兵,很快從慌亂中鎮靜下來,自行聯係,按既定目標堅決發動了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裝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爆發了。他們打死了鎮壓起義的軍官,衝往楚望台軍械庫奪取彈藥。軍械庫守軍中的革命士兵們聞風響應,一舉占領了楚望台。其他各營的士兵和軍事學堂的學生紛紛起義,齊集楚望台,推舉原“日知會”會員吳兆麟擔任指揮,向總督衙門發動攻擊。革命士兵奮不顧身,通宵血戰,占領了總督衙門。起義軍一夜之間占領了武昌城,取得了起義的勝利。11日晚和12日晨,漢陽、漢口的新軍也相繼起義,武漢三鎮完全為革命黨人所控製。此後,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廢除宣統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