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智慧,是無數先賢聖哲將前人所付出的血與火的代價總結而得出的寶貴的經驗,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不光成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培養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民族心理。因此,要深刻地了解現實,麵向未來,就應當自覺地學習曆史,追溯曆史。
中國有著豐贍的文化和高度發達的文明。是唯一擁有最為連續、不間斷曆史的國家。即使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個多世紀裏,中華民族陷入將要亡國滅種的重重劫難之中,中華文明也沒有因此沉淪,相反,卻表現出不屈的姿態和頑強的精神。整部中國曆史,無不充盈著這種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氣節。
近五千年的曆史風煙,上演了多少波瀾壯闊的曆史活報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數以百計的王朝興替,太多的英雄傳奇,讀來無不蕩氣回腸。其開國之君,無不具有雄才大略;其開國之始,又無不氣象萬千。燕啄新泥,鳥銜熟禾。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隨著統治日久,統治階級內部嗜欲漸盛,驕侈享樂之心代替了勵精求治之心,不再治世惟危,很少“慎終如始”了。王朝的危機呈現出來了。所以曆史上雖屢有中興之主而造中興之勢,然而翻遍二十四史,數一數所謂的不多的幾個中興時期,其氣象也不盡如人意,甚而至於加速了王朝的覆滅。統治者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就像一座梁柱被蝕空的大廈,縱有華麗的外表,也經不起哪怕是輕輕的一陣風或一場雨的吹打了。所以後來讀史者又無不慨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每一次改朝換代,幾乎都伴隨著血與火的慘烈戰爭,都伴隨著家破國亡、妻離子散的末世悲歌。而且,在除舊布新的王朝更替之際,社會長期陷入大動蕩之中,民生凋敝,流離失所,災害肆虐,人口銳減,經濟和社會生活呈現大幅度的倒退。
“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反省曆史,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轍,從曆史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明了更好的社會發展方向,永葆太平和睦的生活時代,這是每一個治史者、治國濟民者和關心國計民生的華夏子孫共同的期盼。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研究曆史,探索曆史發展的規律,探討王朝覆滅的曆程,揭示王朝覆亡的真相。了解曆史發展的軌跡,明辨曆史的是非曲直,以喚起人類心底的良知,讓人們更加熱愛、珍惜和平生活,讓社會穩健和諧地發展,實現人類大同,則具有深遠的意義。
縱覽曆史風雲,細細品味曆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地發現:曆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曆了驚人相似的軌跡。概言之,在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或皇權集中的古代社會,曆代王朝的興衰與一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作為王朝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天子”!即我們常說的國王或皇帝。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時代,天子對社會財富擁有最高的支配權,對臣民擁有無上的控製權。作為天下百姓,曆來都把天子聖明作為治世的標準。天子聖明,則百姓之幸;天子昏庸,則百姓之禍。但縱觀曆史,聖明的天子屈指可數,昏庸的帝王又比比皆是。百姓的苦樂可想而知了。所以,元代詞人張養浩在路經潼關,看到廢棄的宮闕,發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長歎,引發多少人的思考!秦朝以後,隨著皇帝製度的確立和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皇帝成為等級社會的最高主宰者和支配者,中華帝國這艘生命之船在航行中的安危存亡完全係於其一人之手。
王朝興替,其興也由帝王。透過曆代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繁榮狀況,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他們時刻惦記著創業難、守業更難,“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訓箴,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國天下”。在政治方麵,他們事必躬親,嚴加管束皇親國戚、家奴宦官;他們親賢人,遠小人,善於納諫,能聽取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逆耳的忠言。在經濟上,他們與民休息,蠲租免稅,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他們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他們打擊豪強,分配土地,保護生產和經營;在自然災害降臨時,他們安置流民,傾力救濟。在民族政策方麵,切實考慮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實際狀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與信仰,民族之間、政權之間與國家之間和諧友好相處。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擁有早熟的農業文化,隻要政治清明,愛惜民力,君臣上下同心,百姓自然樂而向之,國泰民安的盛世局麵並不難創造。例如,西漢初年,高祖、文帝、景帝相繼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初70年,國力達於鼎盛,遂有“文景之治”之盛世。隋文帝以短短20年之時間,創造了後世豔稱的“開皇之治”。唐太宗創造的“貞觀之治”距大唐開國僅僅30年時間。明朝開國之初,到處田疇荒蕪,榛莽叢生,中原及江淮許多地區人煙斷絕。明太祖提出“安民為本”和“藏富於民”的主張,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以恢複和發展生產。到洪武二十六年時,全國人口數已經達到66906040人,比元代1291年人口最高的59848964人(未包括遊食者429118人)增加了70570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