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波與《biang biang麵》(1 / 2)

寧波與《biang biang麵》

樂海拾貝

作者:黨允彤 袁亞群

舞蹈《biang biang麵》是西安音樂學院舞蹈係教師寧波的新作,作為一部反映陝西民俗內涵與文化特征的舞蹈作品,《biang biang麵》備受歡迎,並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舞蹈大賽中獲得三等獎,這是有史以來陝西在全國高層次舞蹈比賽中取得的最佳成績。而在票選階段,凡是關注央視看到這個作品的陝西人,紛紛通過網絡自發號召群體響應,可以說,這部作品受到了大賽評委與專家的認可,得到藝術界人士的讚揚,引起了廣大老百姓的情感共鳴,是陝西民間舞蹈創作的一部力作。

一、舞蹈中的《biangbiang麵》

首先,在舞蹈創作中藝術構思的方法多種多樣,選材是首要問題。編導在進行創作時要考慮所選的素材是否適合舞蹈,如果隻是把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動作堆積在一起,是搞不出感人的藝術作品的,而在這個問題的把握上,編導寧波的知覺是精準的,選材亦是到位的。麵條與麵食文化,一直是陝西特有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特征,許多在外的陝西人經常想念的不過是家鄉的一碗麵,要表現陝西,展現這裏的性格文化,最佳莫過麵。作品對麵條的選擇,使得敘事邏輯與情感切入得以成立,有繼續渲染與深入的空間。那麼究竟如何展現和麵、做麵、吃麵、想念麵呢?編導靈巧地以麵為引子,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著眼於麵條與吃麵人之間的情感共性。似腰帶的biang-biang麵又寬又厚,麵要揉的筋道,煮熟之後,經過油潑辣子的融合,入口之後鮮辣、有嚼勁、有回味,這與陝西人的性格特征與情感氣質是吻合的。其實不單是陝西,中國北方向來有著悠久的麵食文化,山西的刀削麵、河南的燴麵、甘肅的拉麵、新疆的拉條子,一碗麵拉近了彼此的生活記憶,打開了共同的情感呼吸,這是《biangbiang麵》得到廣大觀眾認可與喜愛的文化基石。接著一個biang字,又將觀者的視野拉回到陝西,通過對情感、情緒、意境、氛圍的展示與調動,直逼文化核心與精髓,向世人展示裹藏在麵裏的飲食與文化。至此,《biangbiang麵》並非一部單純的舞蹈作品,借助“麵”及“biangbiang麵”這個具備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的飲食符號,不僅代表了陝西的土地、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以及人們特有的精神內涵,同時又為觀者打開了一個寬廣、深邃、想象的審美空間,塑造了又一個能夠代表、象征與展示陝西文化的藝術符號與成果。

其次,在情節發展、細節描繪以及舞台構圖上,編導寧波的手法亦是成熟的。整個舞蹈的節奏由快入慢再到快,幕簾一開,首先展示在舞台上的是一組雕塑,這組雕塑很有意思,每個人的動作既相同又不同,站的蹲的彎腰的,但都是典型的關中漢子形象,讓人一眼便可得知這個作品所要表現的群體形象。但是這看似隨意的一擺一蹲,過程卻不隨意,為了找到人物的形態神情,這支隊伍沒少下功夫,甚至弄來泥塑的人物雕像,或是去農村生活,讓演員尋找心理位置與表演基石。所以當音樂一響起,一位長著“國”字臉,活似兵馬俑的演員像熱油濺到辣子一樣跳躍出來,瞬間全場火爆,氣氛熱到頂點時,立即讓人感到這不正是我們身邊的陝西人嗎,不扭捏、不躲閃、不含糊、不溫吞。舞至中間,出現了一段小雙人舞,舞段雖小卻錦上添花,非常言簡意賅的表達了陝西人的家庭生活。在老人們的觀念裏,男人幸福與否,在於是否娶到賢良、勤快、節儉的婆娘,婆娘不僅疼自家男人,更是做的一手好麵,而陝西男人外在不苟言笑,內心卻很疼自家婆娘,這點在舞蹈動作的空間調度上多有顯示。短暫的雙人舞,既刻畫了陝西人的柔情與長情,又使得觀者得以調整心緒,繼續進入緊隨而來的歡快、明朗與熱情的氛圍中。

舞蹈《binagbiang麵》以人體作為主要表現工具,通過演員在一定時空裏的肢體運動和情緒變化,借助音樂進行氣氛烘托與畫麵構圖以及服裝道具燈光等舞美的感染,讓觀者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到演員豐富動人的表演和鮮明炙熱的情緒,從而得以準確、明晰的表達了作品的主題內容,塑造了群體的藝術形象,使觀者得到切實、可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藝術感召。

二、音樂中的《biangbiang麵》

《biang biang麵》不僅舞蹈出色,音樂也頗具特色,帶有濃鬱的地方特色與區域情感。一般舞蹈音樂都是在開頭安排慢板交代情節,中間用快速表達情感,結尾則回到慢板,《biangbiang麵》反其道,先用開頭部分奠定情緒,中間放慢,結尾與開頭呼應,最後在熱鬧中結束。比如第一部分,節奏與速度偏向熱情明朗,明亮的質感展現出陝西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男聲念白展示出陝西人粗獷質樸的性格,從一開始就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創作者對樂器的選用亦是匠心獨具,笛子、管子、胡琴等流行於北方特別是陝西的樂器,有力地烘托了地域特色與民族性格,幾種樂器高亢嘹亮的音色,對舞台的情感氛圍起到積極作用。進入第二部分後,由於整體情緒慢了下來,樂器的使用也發生相應調整,變成了板胡獨奏,音效上雖不及前者宏大,但別有一番滋味,板胡又跟著引出了秦腔,使得音樂敘述更加合理,舞蹈的主題也得到彰顯,從而令民俗文化的動態形象更加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