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荀子音樂教化思想對音樂教育的啟示(1 / 3)

荀子音樂教化思想對音樂教育的啟示

論壇

作者:雷夢婕 趙露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樂論》是一部闡述先秦儒家音樂思想的重要理論著作,首開音樂理論、音樂教育專著之先河,對中國的音樂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部著作中,荀子針對墨子的“非樂”觀,從”性惡論“出發,禮樂並重,係統地闡述了自己的音樂思想。主張以音樂來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成為高尚的人,對促進社會的和諧起到教化作用。

一、荀子音樂教化思想溯源

戰國末期處於奴隸製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交替時代。隨著宗法製度的衰落,傳統的世族世官製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官僚製度。經過接連不斷的戰爭,列國的經濟軍事優勢逐漸集中到少數大國,結束諸侯混戰、實現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朗化。當時的戰國禮崩樂壞,宗法普遍解體,因而士人或負書,或帶劍遊走於海內。文士與武士也開始分道揚鑣,文士以弘道為己任,武士則奉“士為知己者死”為信條。在上無天子、下無霸王的時期,著述自由、講學自由、批評自由,這無疑為諸子百家的學術興起提供了溫床。

孔子在著述自由的條件下大量收集文獻並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了整理和創新。他在講學自由的條件下,整理文獻和典籍開始廣收門徒,興辦私學。孔子在《論語·洋貨篇第十七》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中“性”指的是人的天賦資質,“相近”是指既不是完全相同,又不完全相異,“習”指的是習俗,也就是人性的社會化方麵。其意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隻因後天的習氣熏染不同才形成差別。

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主張人性本善,《孟子·盡心上》中認為人類具有天賦的良能良知:“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學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為人不學就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考慮就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良知”孟子認為天賦的道德觀念是人皆有之的。《孟子·公孫醜上》中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意為如果一個人沒有憐憫傷痛之心,那麼他就不能稱之為人;沒有羞惡憎惡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分辨是非善惡之心,不能算是人。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惡之心是義的開端;謙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仁、義、禮、智”是孟子的四端說,這是孟子性善論的依據,也是孟子所有學說的基礎所在。與孔子相比,孟子的學說已經發展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所有論點都相輔相成,互為依據與結論。《孟子·盡心上》中日:“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啐然見於麵,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思是說仁義禮智植根在心中,它們產生的氣色是純正和潤的,顯現在臉上,充滿在體內,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該怎麼做了,所以《孟子·告天下》中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即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從表麵上看紛然混亂,但實際上卻形成了真正的學術繁榮。荀子的生活時代晚於孟子,此時國家大一統的局麵已經形成,處在這一時期的荀子看到了人性“惡”的一麵。站在新興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了多方麵的批判,提出了“性惡論”,即人的本性是惡的。正因為荀子看到了儒家學說空談“仁義道德”、“王道政治”而遠於實踐的一麵,所以他認為要使儒術變得切實可行,必須將“禮”與“法”相結合。但法不能無緣無故的產生,必須以“人性惡”的假設作為前提。所以,他說:“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章詩同,荀子簡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62)

“對人性論這個問題的討論並不是隨著春秋戰國時代而到來的,它的出現,既適應了時代發展到特定時期提出的要求,也適應了先秦各家學說開始理論化、係統化所提出的要求。”(張李軍,荀子“性惡”思想淵源探析[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11),)據王充《論衡·本性》記載,先秦時期至少已有4種人性理論:告子的“性無善無惡說”世碩的“性有善有惡說”;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性論成為諸子各家建立自己思想體係的理論基石,各家思想都是基於這個理論而合乎邏輯地推衍而出的,正如之前孔子與孟子的觀點。

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性惡論命題,以人的自然本性為剖析對象,認為人性即人的自然本質,是人先天具有的本質。《荀子·性惡》中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意思是說所謂本性,是天生的,不可以通過學習得到,不可以經過努力從事而做成;禮義,則是聖人製定出的,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可以通過努力從事而做成。人身上不可能學到、不可能認為造作的東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學會、可以通過努力從事而得到的,叫做認為。這就是先天本性和後天認為的區別。荀子在他的生活時代察覺到了人們本性和欲求所在,並指出欲望太過則為災,一定要進行正確的引到和節製,以防社會發生混亂。他批判墨子“非樂”、“節欲”、“禁欲”觀念的同時,提出了用“雅”、“頌”之音引導人們的“性本惡”。讓音樂為天下統一、政治穩定服務。荀子的音樂治世思想為曆代君主所推崇,上傳於君主,下曉於百姓。在他的重要論述《荀子·樂論》一書中,不僅為當時的人們點明了音樂的功能,更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準備。

二、荀子的音樂教化思想

1、“性惡論”——荀子音樂教化思想之基礎

對於人性善惡的論斷,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中心點。孔子、孟子、墨子均以自家對人性善惡的觀點為基礎,展開個人對音樂的學術看法,形成不同的音樂學術思想。“性惡論”的提出,成為荀子音樂教化思想的基礎。《荀子·性惡》中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是人的先天稟賦,是人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意思是說: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依順這種人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淫蕩混亂就產生而禮儀法度就消失了。在荀子看來,“好利”、“疾惡”的,心理,好聲色的情欲是人之本性;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那必然是“爭奪生,而辭讓亡”,“殘賊生而忠信亡”,“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所以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荀子·性惡》中開篇即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趨向於邪惡,人們善良的行為是後天作為的結果。“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與“性”是相對的,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人的本性是惡,隻有後天的“偽”才能導致善。人通過後天的教育、環境來熏陶,才能向善。因此人性需要在社會生活中接受改造,而荀子主張的就是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以“樂”來陶冶人的性情,用“樂”來引導、改變人們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