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描述:
介紹黃連(味連)、黨參、厚樸、雲木香、紅豆杉、川貝母、款冬花、天麻10種高山藥用植物的栽培。
學習目標:
了解高山藥用植物的生物學習性,掌握其主要繁殖方法及規範化栽培技術,熟悉其合理采收期及產地加工方法。
能力目標:
能根據高山藥用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進行栽培和管理。
一、黃連(味連)栽培
工作流程及任務:
工作流程:
選地整地—栽培品種選擇—繁殖方法選用—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
工作任務:
味連、雅連、雲連的區別,育苗移栽,搭棚,產地加工。
工作谘詢:
(一)市場動態
黃連在近40年內經曆了從緊俏—爛市—暴漲—平凡4個曆史過程。1970年前國家定價時期,黃連價格在20元/kg以下,年產量隻有200t左右;隨著新技術的推廣,到1980年時產量達到800t左右,基本能滿足市場供應,其價格也慢慢上升到44元/kg左右;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鼓勵投資,全國興建了一大批藥廠,使黃連的年銷量猛增到1000t的高峰,1985年的黃連價格也因銷量的增加而上升到60元/kg左右;一直持續到1994年,由於黃連的產銷比例嚴重失調,價格又很快跌到18~20元/kg;之後黃連價格上下波動,不斷被拉升,在2000年中期,黃連價格升到了天價,單枝黃連達280元/kg。據研究統計,目前全國的黃連年需求量是1500~2000t,每年有3000~4000t新貨上市,所以,黃連的價格將降到成本價30元/kg左右,之後才會逐漸上漲。2013年黃連近期貨源走銷不暢,行情止落轉穩,現市場雞爪連統貨90~92元/kg,單支統貨95~97元/kg。
隨著國際上應用天然藥物的熱潮,黃連出口量也將進一步增加。黃連生產潛力很大,在各種黃連中,味連適應性強,生產難度小,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二)栽培地選擇
黃連以根莖入藥。主產於重慶、湖北、陝西等省市海拔1400~1700m的山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在南方種黃連一定要選1200~1700m的高山區,氣候比較冷涼、多雨、大氣濕度較大的山區種植;偏北方地區選地可適當降低海拔高度;在極其嚴寒和幹燥的北方不適宜種植黃連。
1)選地依據
(1)生長習性黃連種子具有胚後熟的休眠習性。在當地自然氣溫(5~20℃為宜)下的濕種子,需經過9~10個月才能完成胚的後熟過程,自然高溫5~6個月,使種子裂口,再經自然低溫3~4個月,種子才能正常發芽。自然成熟的種子播種後,第二年出苗,實生苗四年開花結實,以後每年開花結實。
黃連幼苗生長緩慢,從出苗到長出1~2片真葉,需1~2個月,生長一年後多數有3~4片真葉,株高3cm左右,根莖尚未膨大,須根少;2年生黃連,多為4~5片真葉以上,株高6cm左右,根莖開始膨大,芽苞較大;3~4年生黃連葉片數目增多,有50~80片;4年生以上黃連開花結實。
黃連每年3—7月地上部生長發育最旺盛,地下根莖生長相對緩慢,8月後根莖生長速度加快,9月時次年待要生長的混合芽或葉芽開始形成,11月芽苞長大。黃連每年1月抽薹,2—3月開花,3—5月為果期。從抽薹開始萌生新葉,老葉枯萎,到5月新舊葉更新完畢。
在一年生幼苗生長後期,葉叢中形成次年待要萌發生長的葉芽。越冬後從葉芽中抽出新葉,老葉枯萎。秋季地下根莖膨大,地上葉叢中又形成新的芽,再越冬後新老葉再次更新,秋季地下根莖又膨大。以後各年新舊葉片不斷更新,根莖不斷膨大,當葉叢中形成雙芽後,次年根莖形成分枝,依此下去,根莖可形成6~7個分枝,即“雞爪”。
(2)環境要求黃連喜冷涼、濕潤、蔭蔽,忌高溫、幹旱。味連要求年平均氣溫為8~10℃,相對濕度60%~80%,霜期150d左右,年降雨量1000mm以上。雅連生長要求年平均氣溫為6~8℃,相對濕度60%,年降雨量1800mm以上,霜期60~100d。雲連生長適溫為15~25℃,相對濕度60%~70%。黃連生長蔭蔽度,高海拔地區宜小,低海拔地區宜大;初栽時宜大,成活後宜小。土壤多為富含腐殖質的黃壤、山地紅壤、棕壤、暗棕壤等。
2)栽培選地
黃連原野生於森林下,因而形成了喜陰、怕強光的特性,同時也要求富含腐殖質和疏鬆肥沃酸性的砂質壤土。所以人工栽培必須搭棚或在林下種植。
育苗地、移栽田均應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力強、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雜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勢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過30°的緩坡地為宜;忌連作。
(三)繁殖方法
黃連以種子繁殖為主,通常先播種育苗,再進行移栽。也可以取稍帶根莖的連苗進行插育,但其繁殖係數通常不高。
1)育苗地整理
播種前砍除竹、木、雜草和枯枝落葉燒灰作肥;翻耕土壤20cm,耙細。若選擇熟地,結合土壤翻耕施廄肥及土雜肥4000~6000kg/667m2,耙細,然後按1~1.5m寬做高畦。
2)搭棚
如果選擇夏播,一般於秋季搭棚;如果選擇秋播,則於整地後搭棚。育苗2年可搭高60~70cm的矮棚,棚材多選用灌木、竹子等。覆蓋物不宜過密。1畦1棚。
3)播種
每年10月或11月播種。播種子2.5~3kg/667m2。播種前用細腐殖質土20~30倍與種子拌勻,按量撒播畦麵,播後稍壓,覆蓋細土。在幹旱地區的冬季,播後還應蓋一層落草,以保持土壤濕潤。次年春季解凍後,再揭去蓋草,以利出苗。一般較少采用夏播。
(四)整地移栽
1)移栽地整理
可根據情況采用以下方法。
(1)生荒栽連砍山,即於栽種當年2—3月或上年9—10月,把樹木雜草全部砍、鏟幹淨。留下竹、木材作棚材。選晴天將表土7~10cm的腐殖質土挖起,用土塊拌和落葉、雜草等點火焚燒,保持暗火煙熏,見明火即加土。經過數日,火滅土涼後翻堆。如表土腐殖質層較厚,隻將地表腐殖土挖鬆,不必熏土,即所謂“本土栽連”。翻地,以深至不動底土層為限。做畦,畦麵呈弓形,一般寬以樁距減畦溝寬為準,並以橫樁位於畦的中間為宜。畦溝寬通常不少於33cm,溝深15cm左右。每畦兩端需開橫溝,以便排水、鋪土,即把熏好的土或腐殖土鋪在畦麵上,土厚15~20cm。栽種前把熏土耙細,揀淨草根、石塊等。
(2)林間栽連選地與育苗地相同,整地與生荒地栽連相同,可因地製宜做畦和選用鋪熏土、腐殖質土或原土。
(3)熟地栽連整地前施廄肥或堆肥4000~6000kg/667m2,土壤深翻20cm,耙細,做畦。其方法與生荒地栽連相同。
2)移栽
選用堅實耐久的材料搭棚。過去多采用木材、竹子作棚材,對環境破壞嚴重。現在許多黃連生產產區基本改用水泥樁作棚材。種子播種出苗後第二年春季便可移栽。選陰天或晴天栽種,忌雨天栽種。移栽時取生長健壯、具4~5枚葉片的連苗,在整理好的畦麵上,一般按行株距10cm×10cm栽種,栽苗5.5萬~6萬株/667m2。栽苗不宜過淺,一般適齡苗應使葉片以下部分入土。
(五)田間管理
黃連田間管理要根據不同地方的光照條件搭不同高度的棚遮陰,最好采用人工棚,不要過度砍樹或枝來滿足。定期清除田間雜草以免其吸收土壤營養而影響黃連生長,在除草後應追肥保證黃連正常生長。
1)苗期管理
播種後出苗前應及時除去覆蓋物。當苗具1~2片真葉時,按株距1cm間苗。6—7月可在畦麵撒一層約1cm厚的細腐殖土,以穩苗根。蔭棚應在出苗前搭好,一畦一棚,棚高50~70cm,蔭蔽度控製在80%左右。
2)補苗
黃連苗移栽後,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常有死苗現象發生,死苗率達10%~12%,應及時補苗。一般6月栽的秋季補苗,秋植的於翌春新葉萌發前補苗。要采用同齡苗補栽,確保植株生長一致。
3)除草鬆土
栽種當年和次年,應及時除草疏鬆表土,每年除草4~5次;移栽3~4年的黃連,每年除草3~4次,在第3~5年除草時應結合鬆土,以後可視田麵情況,隨時不定次清除雜草。
4)追肥培土
移栽後第2~3d用稀薄糞水或腐熟菜餅水灌苗,也可用細碎堆肥或廄肥1000kg/667m2左右撒施。栽種當年9—10月和以後每年3—4月及9—10月,各施肥1次。春肥以速效肥為主,秋肥以農家肥為主,每次施2000kg/667m2左右,施肥量可逐年增加。施肥後應及時用細腐殖土培土。
5)摘除花薹
除留種植株外,為了提高黃連地下部分的產量,在黃連抽出花蕾後,應及時摘除花薹。
6)蔭棚管理
調節適應的光照條件,以利黃連正常發育。一般移栽當年蔭蔽度以70%~80%為宜,以後每年減少10%左右。至收獲的那年,可於6月拆去全部棚蓋物,以增加光照,抑製地上部生長,增加根莖產量。
(六)種植模式
黃連為陰性植物,必須進行蔭蔽栽培。產區曆史上一直沿用砍山以搭棚遮陰,毀林開荒以輪作的傳統種植方法,不僅費時費工,而且嚴重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經各產區多年研究,現已形成了多種黃連生態種植模式,包括簡易棚栽連、農田栽連、玉米黃連套種、自然林栽連、喬灌草混交栽連等模式以及黃連種子濕沙棚儲及精細育苗技術等。既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又提高了黃連的產量和質量。
(七)病蟲防治
黃連病蟲害本不嚴重,但隨著種植麵積的增加,藥農防治不協調或停留在“粗放”狀態,加上熟地栽培、連作、不合理輪作等,致使近幾年來黃連的病蟲為害逐年加重,給黃連生產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也成了黃連規範化種植的重點和難點。
注意栽培黃連禁止使用的農藥有:敵枯雙、溴氯丙烷、三環錫、特普丹、培福郎、蠅毒磷、六六六、滴滴涕、二溴乙烷、殺蟲脒、艾氏劑、狄式劑、汞式劑等。
1)病害
(1)白粉病白粉病俗稱冬瓜病。5月下旬始發,6—7月盛發,8月以後危害較輕。危害嚴重時,使葉片焦枯死亡。
防治方法:調節蔭蔽度,適當增加光照,減少濕度;發病初期用慶豐黴素80萬單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防治。
(2)炭疽病5月始發,5月中旬至6月上旬盛發。危害葉片。後期病斑中間脫落、穿孔,病斑合並,使全葉枯死。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選闊葉林帶栽種;一年生苗發病初期用1:1:(100~150)的波爾多液或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加0.2%洗衣粉防治。
(3)白絹病危害黃連根莖,造成根和根莖腐爛,全株死亡。6月初始發,6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發,地下莖長出白色絹絲狀的菌絲和菌核。
防治方法:實行與玉米輪作5年以上的輪作製;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燒毀,並用石灰粉封穴及穴周圍土壤;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淋。
(4)根腐病一般4—5月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高峰期,9月以後逐漸減少。
防治方法:用80%藥材病清1000~20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
2)蟲害
(1)蛞蝓3—11月發生,雨天為害嚴重,為害葉片及葉柄,嚴重時全部吃光,且不發新葉。
防治方法:在發生期用鮮菜葉拌藥等毒餌誘殺;或在清晨撒石灰粉防治。
(2)地老虎6—8月發生,主要為害黃連幼苗。
防治方法:用25%“二二三”乳劑300~400倍液或90%敵百蟲液進行噴霧防治。
(3)蠐螬和螻蛄蠐螬和螻蛄主要危害黃連的根和葉柄及幼苗。
防治方法:可用毒餌誘殺,或在小雨來臨前,用5%氯氰菊酯600~800倍液噴霧,或於晴天用5%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對藥床進行潑澆。
(八)采收加工
1)留種
黃連移栽後兩年就可開花結實,但以栽後3~4年生的植株所結種子質量為好,數量也多。一般於5月中旬,當蓇葖果由綠色變黃綠色,種子變為黃綠色時,應及時采收。采種宜選晴天或陰天無雨露時進行,將果穗從莖部摘下,盛入細密容器內,置室內或陰涼的地方,經2~3d熟後,搓出種子,再用2倍於種子的腐殖細土或細沙與種子拌勻後層積保藏。
2)采收
黃連一般在移栽後第5年或第6年的10—11月收獲,此時根莖粗大,水分適中,折幹率高,品質好。選擇晴天拆棚,挖出植株,取出泥土,剪去須根和葉片,即得新鮮黃連,分別采集根莖、須根及葉片做不同加工。
3)加工
鮮黃連根莖不用水洗,直接幹燥。一般采用炕幹或烘幹。產地加工可根據情況,搭灶,用柴草等加溫烘幹,火力不易過大,並勤翻動以免將藥材烘糊了,在半幹時分成大、中、小3級。分3層從上到下為小中大,方便受熱均勻。火力隨幹燥程度而減小。烘幹後撞擊鐵網使其來回推動,除去殘存須根,粗皮,鱗芽及葉柄。最後倒出揀出石子、土粒,即成藥材。
在中國唐代有炒法;中國宋代有酒炒、薑炒、蜜製、米泔製、麩炒、製炭等。以條粗壯、連珠形、質堅重、斷麵紅黃色、有菊花心者為佳。須根、葉片經幹燥去泥沙雜質後,也可入藥。殘留葉柄及細渣篩淨後可作獸藥。
(九)藥材質量
1)國家標準
《中國藥典》2010年版黃連項下規定: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0%。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檢驗標準操作程序》測定。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胡黃連苷Ⅰ(C24H28O11)與胡黃連苷Ⅱ(C23H28O13)的總量不得少於9.0%。
2)傳統經驗
幹貨。多聚集成簇,分枝多彎曲,形如雞爪或單支,肥壯堅實、間有過橋,長不超過2cm。表麵黃褐色,簇麵無毛須。斷麵金黃色或黃色。味極苦。無不到1.5cm的碎節、殘莖、焦枯、雜質、黴變。
(十)黃連的道地性
黃連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據記載,600多年前,重慶石柱、武隆、南川及湖北利川、來鳳、恩施、建始、宣恩等地就有栽培的味連,稱“南岸連”;重慶城口、巫溪、巫山及湖北房縣、巴東、竹溪、秭歸等地栽培的稱“北岸連”。黃連主產於我國湖北、重慶、四川、陝西、湖南等省,由於其產區及種類的不同,商品黃連有味連、雅連、雲連之分。四川是黃連的道地產區,而峨眉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黃連自然分布與人工分布的核心。味連產區海拔以1200~1400m分布最廣,自然植被為濕性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雅連產區主要集中於海拔1800~2400m高寒山區,自然植被為濕性,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以冷箭竹為主;雲連生於海拔2700~3000m高寒山區。
(十一)黃連識別
1)黃連
黃連(CoptischinensisFranch.)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50cm。根狀莖多分枝,形如雞爪,節多而密,生有極多須根,外皮黃褐色。葉均基生,葉片堅紙質,3全裂,中央裂片卵狀菱形,羽狀淺裂,側生裂片不等2淺裂。花葶1~2頂生;聚傘花序,每個花序3~8朵花,花小,萼片5,黃綠色;雄蕊約20枚;心皮8~12。果綠色,後變成紫綠色,成熟時頂端孔裂,種子多數。花期2—3月,果期3—5月。
2)雅連
雅連為多年生草本,植株稍高於黃連。根狀莖不分枝或少分枝,有結節,節膨大,節間較細(俗稱“過橋”),節上著生極多細長須根;匍匐莖細長,從根莖節上側向抽生,每株2~20枝,枝頂具複葉1片或數片,有膨大的芽苞,觸地能生根發葉,生成新株。葉叢生,柄長7~17cm,無毛;三出羽狀複葉,革質,深綠色,有光澤。花莖一枚,長15~20cm,頂生圓錐聚傘花序,有花3~9朵,淡綠色;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狹卵形,花瓣窄條形;雄蕊約20枚,心皮9~12。聚合果6~12個,花多不孕,果實中罕有種子。
3)雲連
雲連為多年生草本,根與雅連相似,主要區別點在於:根莖細小,節間密、具匍匐莖,葉片卵狀三角葉,3全裂,中央裂片卵菱形,先端漸尖,羽狀深裂,小裂片彼此疏離。花瓣匙形至卵狀匙形,先端鈍。
不難看出,雅連與黃連基本相似,但其葉的一回裂片的深裂片彼此鄰接;蓇葖果多為6~7個,無種子。雲連根莖較細,葉片上羽狀深裂片間常更稀疏。
(十二)藥用價值
黃連的根莖,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能。一般多用於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嘔吐、熱盛火熾、煩躁、癰腫瘡毒等症。主治溫病熱盛心煩、菌痢、腸炎腹瀉、流行性腦膜炎、濕熱黃疸、中耳炎、疔瘡腫毒、目赤腫毒、口舌生瘡及發熱等症。現代研究表明,黃連含有小蘖堿、黃連堿等成分,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同時還有擴張血管、降血壓、降血糖、利膽、解熱、抗炎、強心、利尿、鎮痛、鎮靜、降低眼內壓、抗癌等作用。
(十三)黃連開發利用
黃連具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不僅是中醫處方常用的品種,也是中成藥的重要原料。有“中藥抗生素”之稱。據《全國中成藥品種目錄》統計,以黃連作原料的中成藥品種有黃連上清丸、複方黃連素片、加味香連丸等108種。
黃連根莖中主要成分為多種原小檗堿型季銨生物堿,包括小檗堿、黃連堿、表小檗堿、巴馬汀及藥根堿等。此外,尚含有木蘭花堿及阿魏酸等。近年來黃連的藥用範圍進一步擴大,所含生物堿抗菌作用強,對金葡菌、鏈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種細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感染性粉刺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瘢痕愈合也有一定作用。臨床研究還發現,黃連素片可治療高血壓、心律失常、Ⅱ型糖尿病、腸易激綜合征等。
計劃與實施:
味連、雅連、雲連的區別。
1)目的要求
了解味連、雅連、雲連之由來,學會不同的區別方法。
2)計劃內容
查閱味連、雅連、雲連相關知識;通過實物鑒別味連、雅連、雲連外觀性狀;還可利用實驗設備進行顯微鑒別和理化鑒別。然後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並完成實驗報告。
3)實施
4~5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實物、圖片觀察、資料查閱、栽培地訪問等手段,收集資料、整理,寫出工作報告,製作PPT課堂演示講解。
檢查評估:
1調查實地調查30親臨黃連生產實地調查、資料數據真實可靠,計25~30分;僅進行資料查找,無數據計20~24分;沒調查不計分。
2藥材識別識別方法30識別方法可行,結果正確,計25~30分;結果不完全正確,計20~24分;結果錯誤不計分。
3實驗報告辨別結果40報告內容、數據真實完整計35~40分;報告內容、數據不夠完整計30~34分;沒有實驗報告不計分。
合計100
二、黨參(川黨參)栽培
工作流程及任務:
工作流程:
選地整地—繁殖方法選用—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
工作任務:
種子繁殖,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采收加工。
工作谘詢:
(一)市場動態
黨參為常用大宗藥材,也是藥食兼用藥材。其原植物為桔梗科植物黨參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黨參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黨參CodonopsistangshenOliv.,以幹燥根入藥。川黨參大約在1830年形成商品,至清末開始馴化栽培,一直是三峽地區道地的出口藥材,多出口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主要做保健食用。據中國藥材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的統計,黨參的年用量為8000~9000t,其中黨參年出口量約5000t。2013年全國黨參產銷量3.5~4.0萬t,川黨參約占全國黨參類藥材產量的1/3,價格略高於白條黨參,白條黨參為50~90元/kg,川黨參產地價為100元/kg左右。
(二)栽培地選擇
1)選地依據
(1)生長習性黨參為多年生草質藤本。喜氣候溫和、夏季涼爽、空氣濕潤的環境。耐寒,栽培後根部在土壤中能露地越冬。對光照要求較嚴,幼苗喜陰、喜濕潤,所以育苗期忌日曬;成苗後喜陽。黨參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鬆,以肥沃的砂壤土為最好。忌鹽堿、黏土及低窪地,不宜連作。
(2)對環境的要求野生川黨參生於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灌叢或林中,栽培地選海拔1500~2500m的緩坡地為佳。川黨參喜冬季寒冷、夏季涼爽的氣候,高溫不利其生長。對光照要求比較嚴格,幼苗喜陰,需適當遮陽,成株喜充足光照。
2)栽培選地
宜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酸性或微酸性,濕潤、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
(三)繁殖方法
川黨參多采用種子育苗移栽發展生產,也可以直播栽培。
1)采種
黨參栽種後第二年就能開花結果,但以三年以上的種子充實飽滿,9—10月,果皮微帶紅紫色時采收,與稍潤的沙子混合,儲藏在土坑和瓦缸裏,播時再篩出搓爛使用,這樣有利於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陳年種子不能用於繁殖。
2)育苗
秋播出苗較春播好。春播於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秋播於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條播與撒播均可,但條播更便於管理;條播用種1.5~2kg/667m2,撒播用種2~2.5kg/667m2,播種前將種子拌於50~100倍稍潤而又能撒開的火灰中。條播,於畦上橫開淺溝,行距約30cm,播幅10~15cm,深5cm,將種子均勻撒於溝中。撒播將種子均勻撒於畦麵,播後再撒蓋細土厚0.5cm,並於畦麵薄蓋一層稿稈或草,以保持土壤水分,利於種子發芽出苗;但在幼苗即將出土時,應及時揭除。幼苗出土後,用極稀薄的人畜糞水1200~1500kg/667m2,催苗1次。秋播的,在11—12月苗枯後,與冰凍前應將溝中泥土起出覆蓋於畦麵,以利幼苗越冬。苗高5cm時,應除草間苗,每隔2cm留苗1株。間苗後再施稀薄人畜糞水或硫酸銨1次。以後有草即除。黨參育苗1年,即可移栽,可得秧苗200~250kg/667m2,最高可達500kg/667m2以上,每千克有秧苗1000~1500株。苗田:移栽地為8~10m2。
3)直播
造畦與播種期同育苗。播種前先將種子與火灰及人畜糞水充分拌和,用種300~400g/667m2,火灰150~200kg/667m2,人畜糞水40~60kg/667m2,拌後最好過篩一次,使種子均勻。條播:在整好的畦上橫開淺溝溝心距30cm,播幅10cm,深5cm,將拌好的種子按照計算出來的拌種量,均勻播於溝內,再薄蓋一層細土,用木板或木棒稍加鎮壓。
(四)整地移栽
1)整地
用荒地栽種,應於秋季清除地上的雜草、灌木等,待次年春燒作肥料,然後深翻、整細整平,開1.3m寬的高畦,畦溝寬30cm,深15cm。用熟土栽種,宜在播種或移栽前深耕一次,將基肥(堆肥、廄肥或綠肥等)2000kg/667m2,翻入土中,然後耕細、整平做畦。
2)移栽
以秋末移栽較好。移栽前,將參苗挖起,剔除無芽頭的、挖斷的、過小的,捆成250~500根的小把,放在蔭蔽的地方。挖起的秧苗最好當天栽完,栽不完的應埋在濕潤的土中,隨栽隨取,以免幹枯。如果發生苗幹時,切不可灑水,應埋在濕土中1~2日,即可複原。移栽行距20~23cm,株距5cm左右。栽時,視秧苗長短,在畦上橫開深淺合適的溝,將苗豎放溝中,尾部不要彎曲,覆上細土,踏緊後,再覆土畦麵平。在較高山區,秋季移栽,蘆頭應在土麵以下7~8cm,以防冰凍之害。
(五)田間管理
1)補苗
移栽後如有死苗時應補植。補苗時可用小竹棍插入土中旋一小孔,將秧苗放進孔中,然後壓緊。
2)中耕除草
應結合補苗進行1次除草。秋季苗枯後,將幹枯的蔓莖割除,並用小鋤在行間淺鋤,不宜過深以免傷根,並應同時培土。第二三年春季應中耕除草1次,秋季苗枯後中耕除草培土1次。
3)施追肥
每年春季中耕除草後施肥1次,一個月後再施肥1次,以促進參苗生長。每次施稍淡人畜糞水1000~1500kg/667m2,不可過濃。如用化肥、尿素,3~4kg/667m2加水200~250倍澆施,也可與50~60倍細土拌和,均撒畦麵。秋季於中耕前,施追肥或廄肥粉1000~1500kg,加過磷酸鈣40kg或骨粉15kg拌均撒於行間,中耕時翻入土中。常用農家肥包括:廄肥、堆肥、人畜糞水等。化肥包括尿素、過磷酸鈣等。
4)設立支柱
黨參蔓莖較長,若任其生長,則藤葉重疊,阻礙陽光透射,空氣不流通,不但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產量,而且易受病害。因此,當苗高30cm左右時,用長1.7~2m,帶有枝丫的小樹條或竹子作為支柱,彼此稍有交錯地插在行間,使黨參蔓莖纏繞於上。也可有計劃地留一些較高大的草本植物,如向日葵等,形成天然支柱,供蔓莖攀緣。
(六)病蟲防治
1)病害
(1)鏽病7—8月發生,蔓延迅速。受病後,葉片枯黃而死,影響甚大。
防治辦法:應選不過分濕潤的地區栽培,注意設立支柱,發病初期,可用0.3°的石硫合劑防治。
(2)根腐病5—6月發生,雨水多時,引起根部腐爛。
防治方法:處理病根殘株,注意排水;發病時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淋灌。
2)蟲害
(1)跳甲春末幼苗發芽後常發生,用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防治。
(2)紅蜘蛛6月以後發生較多,用0.9%農維康(阿維菌素)1000倍液防治。
(3)蚜蟲夏季常發生,可用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防治;苗期為害,可用人工捕殺,或每用90%晶體敵百蟲100g/667m2與炒香菜子餅5kg配成毒餌誘殺。
(4)地老鼠在黨參生長後期常咬食參根。發現後按其掘穴方向搜捕:或在暴雨初晴後,見其在土中掘穴時捕殺。
(七)采收加工
1)采種
移栽1年的黨參雖能開花結實,但種子質量差,不宜作種,故宜選用2年生以上的植株所結的種子作種,一般在9—10月果實成熟時,當果實呈黃白色,種子淺褐色時,即可采種。由於種子成熟不一,可分期分批采收,曬幹脫粒、去雜,置幹燥通風處儲藏。
2)采藥材
(1)采收期從播種算起,川黨參宜3~5年采收,直播3年生,移栽的生長2年,少數為了收獲種子,也可以4~5年收獲,藥材產量可相應提高。在地上部枯萎至凍前采挖,但以白露節前後半個月內采收最佳。
(2)采收方法黨參在秋末苗枯後收獲,要仔細深挖,把全根挖出,避免挖傷折斷,以免漿汁外溢,形成黑疤,影響質量和外觀。收獲的黨參,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一般分成老、大、中、小4級,把老、大、中3級的用水洗淨加工藥材,第4級的可以加工藥材,也可留作移栽種苗。黨參采挖後,應及時曬幹或烘幹。
3)產地加工
秋季采挖,洗淨泥土,經晾曬—揉搓—再晾曬—再揉搓,反複3~4次,曬至七八成幹時,捆成小把,曬幹。
收獲的鮮黨參經分級、洗淨後,按級別的不同分開晾曬或烘幹,主要工序有:鮮黨參—分級—洗藥—晾曬/烘幹—包裝—入庫。產鮮貨約1000kg/667m2,幹品250kg/667m2左右。
(1)晾曬加工采用晾曬方式加工時,先在曬席上攤曬2~3d,至參根萎蔫變軟能繞在手指上不斷時,把根整理成直徑約5cm的小把,一手握住蘆頭的一端,一手握住參根順序向下揉捏數遍,讓根心變軟,使水分便於滲出,然後再攤曬,晚上收回。第二天再揉再曬,反複3~4次,然後紮成頭尾整齊重2kg的牛角把子,置木板上反複揉搓,再繼續曬幹。搓過的黨參根皮細、肉堅、飽滿綿軟。每次揉搓後,必須成排擺放,不能疊放以免發酵,影響品質。曬到六七成幹時,要把第2行蘆頭壓在第1行的尾部攤曬,可使參根頭尾幹燥一致,並可減少折斷參尾的損失,曬到全幹,才可收藏。部分出口川黨參有精製加工與包裝等特殊要求。
(2)烘幹如遇天氣不好,可上烘房進行低溫烘幹(溫度以60℃左右為宜),在烘幹的前一段時間,也要拿下搓揉3~4次,但在搓揉前要將過幹的尾部濕潤發軟後再搓揉,防止尾尖折斷,以減少損失,烘至全幹即成。
(八)藥材質量
1)國家標準
根據《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黨參水分不得超過16.0%;總灰分不得超過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55.0%。根據黨參來源,藥材性狀有差別。
(1)黨參黨參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麵黃棕色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致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和散在的橫長皮孔樣突起,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麵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2)素花黨參(西黨參)素花黨參長10~35cm,直徑O.5~2.5cm。表麵黃白色至灰黃色,根頭下致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麵裂隙較多,皮部呈灰白色至淡棕色。
(3)川黨參川黨參長10~45cm,直徑0.5~2cm。表麵灰黃色至黃棕色,有明顯不規則的縱溝。質較軟而結實,斷麵裂隙較少,皮部黃白色。
2)傳統經驗
黨參以根條粗壯、質堅實、油潤、氣味濃、嚼之渣少、無雜質、無蟲蛀、無黴變為佳。
(九)川黨參的道地性
川黨參野生資源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重慶、陝西、湖北等省市,但產量較少,現多為家種。家種主產重慶渝東北、湖北鄂西、鄂西北及陝南等地,大巴山東南段、巫山、七曜山為道地產區。
(十)川黨參識別
來源於桔梗科黨參屬植物川黨參CodonopsistangshenOliv.。草質藤本,長達3m。根常肥大肉質,呈紡錘狀或紡錘狀圓柱形,少分枝或中部以下略有分枝,長15~20cm,直徑1~3cm;表麵灰黃色。莖纏繞多分枝。葉在主莖及側枝上的互生,在小枝上的近於對生,有葉柄;葉長卵形、窄卵形或披針形;除葉片兩麵密被柔毛外,全體幾近於光滑無毛。花有梗;花萼5深裂,僅基部與子房合生,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微波狀或近於全緣;花冠鍾狀,淡黃綠色內有紫斑,5淺裂,裂片近於正三角形;花絲基部微擴大;子房下位。蒴果圓錐形,直徑2~2.5cm。種子多數,橢圓狀,細小,棕黃色。
黨參原植物除川黨參外,還有黨參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黨參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全國各地還有20多個黨參屬植物也作黨參使用(地方習用品)。
(十一)川黨參的開發利用
川黨參是黨參來源之一。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川黨參不但在藥用方麵有長足的開發,而且作為食補保健產品在食用方麵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川黨參食用量比藥用量更大,主要做藥膳,如煲湯、做黨參酒、黨參粥等。
計劃與實施:
川黨參育苗。
1)目的要求
掌握川黨參育苗移栽關鍵操作技術,學會川黨參育苗方法。
2)計劃內容
(1)確定采種期黨參栽種後第二年就開花結果,但以三年以上的種子充實飽滿,9—10月,果皮微帶紅紫色時采收。
(2)種子采收及處理收割地上藤蔓,晾幹後搓爛果實篩出種子,與稍潤的沙子混合,儲藏備用。
(3)播種於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秋播。條播,用種量1.5~2kg/667m2,播種前將種子拌於50~100倍稍潤而又能撒開的火灰中。於畦上橫開淺溝,行距約30cm,播幅10~15cm,深5cm,將種子均勻撒於溝中。撒播將種子均勻撒於畦麵,播後再撒蓋細土厚0.5cm,並於畦麵薄蓋一層稿稈或草,以保持土壤水分,利於種子發芽出苗。
(4)苗圃管理在幼苗即將出土時,應及時揭除。幼苗出土後,用極稀薄的人畜糞水1200~1500kg/667m2,催苗1次。在11—12月苗枯後,與冰凍前應將溝中泥土起出覆蓋於畦麵,以利幼苗越冬。苗高5cm時,應除草間苗,每隔2cm留苗1株。間苗後再施稀薄人畜糞水或硫酸銨1次。以後有草即除。黨參育苗1年,即可移栽,可得秧苗200~250kg/667m2,最高可達500kg以上,秧苗數量1000~1500株/kg。
3)實施
4~5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負責2m2左右的黨參苗圃。
檢查評估:
1.種子繁殖種子采收、處理、苗圃地準備、播種、苗床管理、苗子質量40種子采收、處理、苗圃地準備、播種、苗床管理各計5分;有管護措施、幼苗健壯,密度合理各計5分;方法有錯誤、操作不規範酌情扣分。
2.整地移栽整地、移栽20整地精細,深、鬆、細、平、淨,計10分,差的每項扣2分;移栽時期、規格正確,移栽質量好,計10分,否則每項扣3分。
3.田間管理除草、施肥、遮陰等20除草、施肥、遮陰操作正確,植株長勢好計20分,長勢差、苗少的扣5~10分。
4.采收加工采收期、采收方法、加工方法20采收期合理計5分,采收方法正確計5分、加工方法正確計5分,操作規範計5分,方法有錯或操作不規範酌情扣分。
合計100
三、厚樸栽培
工作流程及任務:
工作流程:
選地整地—栽培品種選擇—繁殖方法選用—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
工作任務:
厚樸類型識別,種子繁殖,環剝。
工作谘詢:
(一)厚樸市場動態
厚樸皮可作藥材,樹又是優質木材,其經濟價值較高,且適應能力較強。我國西南大部分山區退耕還林的作為首選樹種,目前種植麵積較大。近年來厚樸關注商家較少,市場需求不旺,貨源交易遲緩,行情保持平穩,2013年市場統個12~12.5元,統片14~15元。該品市場庫存還有量,預計後市行情以穩為主。
(二)栽培地選擇
1)選地依據
(1)生長習性厚樸喜涼爽濕潤、照光充足,怕嚴寒、酷暑、積水。生育期要求年平均氣溫在16~17℃,最低溫度不低於-8℃,年降水量800~1400mm,相對濕度70%以上。
種子特性:種皮厚硬,含油脂、臘質,水分不易滲入。發芽時間長,發芽率低。
生長發育:3月初萌芽。3月下旬葉、花同時生長、開放。花持續3~4d,花期20d左右。9月果實成熟、開裂。10月開始落葉。厚樸樹5~6年生增高長粗最快,15年後增長不明顯;皮重增長以6~16年生最快,16年以後增長停滯。
(2)環境要求
①溫度。厚樸和凹葉厚樸是我國山地特有樹種。厚樸喜氣候溫和,耐嚴寒,怕炎熱。冬季積雪3個月,絕對最低氣溫-10℃也不會受凍害,夏季高溫38℃以上的地區栽培,生長緩慢。凹葉厚樸則喜溫暖,耐高溫、炎熱能力比厚樸強,但其耐寒力不及厚樸,如海拔超過1000m,則生長緩慢。
②水分。喜較濕潮、雨霧多的氣候,怕水澇。以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的地區栽培為宜。幼苗期不宜過多水分,過於潮濕的環境易發生根腐病。成年樹在涼爽、多霧的氣候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若水分不足,則生長緩慢。
③光照。厚樸和凹葉厚樸均為陽性樹種,喜向陽環境。但幼苗怕強光直射,應適當蔭蔽才能生長良好。成年樹在蔭蔽的林中或在種植密度過大的環境下,則生長發育不良,植株會徒長,莖增粗更趨緩慢。故厚樸定植宜選擇向陽的地勢,其生長迅速,莖增粗快,成樹早。
④土壤。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以土層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豐富,呈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壤土為宜。瘠薄的土壤種植,根係發育差,植株生長緩慢。土層深厚,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地黃壤、黃紅壤也可種植。
⑤海拔。海拔的高低對厚樸的生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如厚樸在海拔800~1600m,生長發育良好,生長速度快。凹葉厚樸在老產區,種植在海拔600m以上的山區,生長較為緩慢。
2)栽培地選擇
育苗地宜選山穀半陰半陽、濕度較大、水源條件好、排灌方便的地塊。土層要求深厚,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土壤。
種植地,厚樸宜選海拔800~1200m地區,選擇土壤層較厚的陽坡為宜;凹葉厚樸宜選海拔500~800m的山地,尤以山穀為宜。
(三)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主要有種子繁殖、分株繁殖、壓條繁殖和扡插繁殖,生產上以種子繁殖和扡插繁殖為主。
1)種子繁殖
(1)采種選種在厚樸林中,選擇生長速度快、樹皮厚、樹幹通直、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為采種母樹。10—11月當果實的果皮由青綠色變為紫黑色,並開裂露出紅色種子時進行采種。采種時,將果實摘下,暴曬2~3d,取出種子備用。
(2)種子處理將選好的種子攤放於室內,厚10~15cm,待紅色外種皮變黑後,用清水浸泡24~48h,將種子置於籮筐內,撮去外種皮,用清水衝洗幹淨,攤放於陰涼處晾幹。晾幹的種子用0.3%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用濕沙儲藏,儲藏高度以不超過50cm為宜。儲藏期間每半個月檢查1次,發現沙子幹燥發白時,應適當補充水分,並將種子與沙子重新翻1次。
(3)播種育苗厚樸播種育苗可冬播也可春播。冬播多在11月中、下旬,春播於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進行。采用冬播(種子采收處理後立即播種),150d左右出苗,出苗率可達100%;春播,出苗要60d以上,出苗率30%左右。播種方法是在整好的苗床上開橫溝條播,溝距25~30cm,溝深3~5cm,種距7~8cm,將處理好的種子播下,然後覆蓋細土厚2~3cm,蓋草保濕。播種量10~15kg/667m2。
出苗後要及時揭去蓋草,利於幼苗迅速出土,陽光較強時並予以適當遮陰。當幼苗長出3片真葉時進行鬆土除草、追肥,肥料以腐熟農家肥為主,亦可用複合肥,施入農家肥100kg/667m2或複合肥30kg/667m2。整個苗期追肥2~3次,高溫幹燥時要及時澆水,多雨季節要及時清溝排水,以防苗地積水,發生爛根現象。厚樸當年生苗高僅35~40cm,不分枝,不可出圃定植,需在苗圃內培育2年後,當苗高達80cm左右時,方可出圃定植。
2)分株繁殖
厚樸分蘖能力強,常可產生許多萌蘖,可用萌蘖進行分株(蘖)繁殖。方法是立冬前或早春,選擇35~50cm的萌蘖,挖開母株根部泥土,在萌蘖與母樹連接處的外側,用利刀橫切萌條莖幹的1/2,握住萌蘖中、下部,將與切口相反的一麵下壓,使萌條從切口處向上縱裂,裂口長約5cm,在裂縫中夾一小石塊,施入腐熟農家肥每株3kg,隨之培土,高出地麵15~20cm,稍加壓實,到第二年早春,將培土挖開,見切口基部長出多數細根,便可將萌蘖苗從母樹根部挖出定植。
3)壓條繁殖
10月下旬或在翌年2月,選擇生長速度快和健壯的10年以上的母樹上近地麵的1~2年生健壯枝條,用利刀將其莖切斷一半,在切口處加一石塊,並除去部分葉片,將切口處埋入土中,再培土高約15cm,枝梢要露出土外,並扶正直立。次年春季的可剝離母體定植。
4)扡插繁殖
於2月選擇徑粗約1cm的1~2年生健壯枝條,剪成長約20cm的插條,扡插於苗床中,苗期管理與種子育苗相同。
(四)整地定植
於冬季深翻,春播時結合整地施入腐熟廄肥或土雜肥作基肥。整地要求三犁三耙,將土壤耙平整細,然後開行道做床,床寬1.2m,行道寬40cm,待播。
地選好後,如是成熟的農田,進行全麵翻耕地塊,深度為30cm左右;如是生荒地清除雜草、灌木,集中漚製或燒毀作基肥用,並將表層肥土堆放在一邊,以便植苗時墊入穴底作基肥。在選好的種植地上按株行距3m×4m開穴,穴長寬深30cm×30cm×40cm。整地時間應在9月中、下旬進行,以利新土風化。
一般育苗2~3年,當苗高80cm以上時,就可以定植。於2—3月還未萌發前或10—11月落葉後進行定植。苗木的根係和枝條適度修剪後,每穴栽入1株,將根係舒展,扶正,邊覆土邊輕輕向上提苗、踏實,使根係與土壤密接,覆土與地麵平後澆足定根水。幼樹期間可套種豆類農作物或其他草本中藥材等,以利幼樹的撫育管理。
(五)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幼樹期每年中耕除草4次,分別於4月中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11月中旬進行。樹木成林後,其枝葉茂盛,葉片較大,蔭蔽度大,加上落葉的覆蓋,一般雜草較多,不用除草。冬季結合施肥中耕培土1次。
2)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肥料以腐熟農家肥為主,輔以適量枯餅、複合肥。每次施入農家肥500kg/667m2、複合肥5kg/667m2。施肥方法是在距苗木30cm處挖一環溝,將肥料施入溝內,施後覆土。
3)除萌
厚樸萌蘖力強,常在根際部或樹幹基部出現萌芽而形成多幹現象,除需壓條繁殖者的以外,應及時剪除萌蘖,以保證主幹挺直,生長快。
4)斜割樹皮
當厚樸生長10年後,樹皮較薄的,可在春季用利刀從其枝下高15cm處起一直至基部圍繞樹幹將樹皮等距離地斜割3~4刀,使養分集聚,促進樹皮增厚。處理4~5即可剝皮。
(六)病蟲防治
1)病害
(1)根腐病苗期多發生,6月中、下旬發生,7—8月嚴重。在地勢低窪,積水黏土處易發病。病株根部發黑腐爛,呈水漬狀,繼而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①苗床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育苗;②整地時使用殺菌劑對土壤進行消毒;③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④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2)立枯病苗期發生,在土壤黏性過重、陰雨天等情況下發生嚴重,為害幼苗。幼苗出土不久,靠近地麵的植株莖基部縊縮腐爛,呈暗褐色病斑,幼苗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①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種植。②雨後及時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③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用生石灰消毒病穴。④發病初期,在病株周圍噴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
(3)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高溫、高濕季節易於發病。一般在7月開始發病,8—9月為發病盛期。初期葉麵病斑黑褐色,圓形,直徑2mm。逐漸擴大呈灰白色密布全葉。潮濕時病斑上生有黑色小點。後期,病葉幹枯死亡。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理林園,清除枯枝病葉及雜草並集中焚燒;②發病前每隔7~8d噴1次1:1:120波爾多液保護,發病初期噴50%退菌特800倍液,連續2~3次。
2)病害
(1)褐天牛幼蟲主要蛀食枝幹,約經6周蛀入木質部,使樹幹變空,再向主莖為害,蟲孔常排出木屑,致使植株枯死。7—10月間,常在距地麵30cm以下的主幹處,出現唾沫狀膠質分泌物、木屑、蟲糞。這是褐天牛為害的明顯症狀。其成蟲咬食嫩枝皮層,造成枯死。
防治方法:①成蟲期進行人工捕殺;②幼蟲蛀入木質部後,用藥棉浸80%敵敵畏原液塞入蛀孔,毒殺幼蟲。③冬季刷白樹幹防止成蟲產卵。
(2)金龜子為鞘翅目金龜子科昆蟲。越冬成蟲6—7月夜間出動咬食葉片,造成缺刻或光稈,悶熱無風的晚上更為嚴重。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除雜草,深翻土地,消滅越冬蟲口。②腐熟的有機肥,施後覆土,減少產卵量。③用50%辛硫磷1.5kg拌土15kg,撒於地麵翻入土中,殺死幼蟲。④為害期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噴灑葉麵。⑤在為害較嚴重的林區,可設置40W黑光燈誘殺成蟲。
(3)白蟻主要是黃翅大白蟻和黑翅大白蟻兩種。為害根部。其工蟻蛀食樹根、樹幹。輕者影響生長,重者枯死。
防治方法:①尋找白蟻主道後,放藥發煙。②在不損壞樹木的情況下,可挖巢滅蟻。
(七)采收與加工
1)皮的采收與加工
(1)皮的采收厚樸及凹葉厚樸定植後15年以上即可剝皮,一般於5—6月生長旺盛期進行,不同部位的皮可分為幹皮、枝皮和根皮。其剝皮方法是:在樹木砍倒之前,從樹生長的地表麵按每間隔35~40cm的長度用利刀環向割斷幹皮,然後沿樹幹縱切一刀,用扁竹刀剝取幹皮,按此方法剝到人站在地麵上不能再剝時,將樹砍倒。再砍去樹枝,按上述方法和長度剝取餘下幹皮。枝皮的長度和剝取方法同幹皮。若不進行林木更新的,則將根部挖起,剝取根皮。將剝取的皮橫向放置,運回加工。幹皮習稱“筒樸”,枝皮習稱“枝樸”,根皮習稱“根樸”。
(2)皮的加工
①厚樸。幹皮、枝皮及根皮置沸水中燙軟後,取出直立於木桶內或室內牆角處,覆蓋濕草、棉絮、麻袋等使其“發汗”一晝夜,待內表皮和斷麵變得油潤有光澤,呈紫褐色或棕褐色時,將每段樹皮大的卷成雙筒狀,小的卷成單筒狀,用利刀將兩端切齊,用井字法堆放於通風處陰幹或曬幹均可;較小的枝皮或根皮直接曬幹即可。
②凹葉厚樸。在通風的室內搭好木架,木架離地麵1m高,將幹皮、枝皮及根皮斜立於木架上,其餘的平放,經常翻動,風幹即可。
2)花的采收與加工
(1)花的采收厚樸定植後5~8年開始開花,於花將開放時采摘花蕾。宜於陰天或晴天的早晨采集,采時注意不要折傷枝條。
(2)花的加工鮮花運回後,放入蒸籠中蒸5min左右取出,攤開曬幹或溫火烘幹,也可將鮮花置沸水中燙一下,隨即撈出曬幹或烘幹。
(八)藥材質量標準
1)國家標準
《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規定:
水分:不得超過15.0%。
總灰分:不得超過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3.0%。
含量測定: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品含厚樸酚(C18H18O2)與和厚樸酚(C18H18O2)的總量不得少於2.0%。
2)傳統經驗
藥材產品質量以皮厚、肉細、油性足、內表麵深紫色且有發亮結晶物、香氣濃鬱者為佳。
(九)厚樸的道地性
厚樸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北、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主產於四川、重慶、湖北的藥材,習稱“川樸”。凹葉厚樸分布於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湖南等省,主產於浙江、江蘇、江西,習稱“溫樸”。
(十)厚樸識別
厚樸來源於木蘭科植物厚樸(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凹葉厚樸(Magnoliaofficinalisvar.bilobaRehd.etWils.)幹燥的樹皮及根皮。厚樸別名川樸、油樸、溫樸。
1)厚樸
落葉喬木,樹高15~20m,樹幹通直。樹皮表麵灰褐色,平滑,具細縱條紋。頂芽大窄卵狀圓錐形,具黃褐色毛,由托葉包被,開放後托葉脫落,具環狀托葉痕。單葉互生於枝頂,橢圓狀倒卵形,長20~45cm,寬9~22cm,革質;先端鈍圓或具短尖;葉全緣或微波狀,表麵綠色,無毛,背麵有彎曲毛及白粉;葉柄較粗,長3~4cm。花大,白色,與葉同時開放,單生於枝頂;花被9~12片,肉質;雌、雄蕊多數,螺旋狀排列於伸長的花托上。聚合蓇葖果,圓柱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種子三角狀倒卵形,外種皮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1月。
2)凹葉厚樸(廬山厚樸)
凹葉厚樸形態特征與厚樸相似,主要區別在於:為喬木或灌木,葉片倒卵形,先端有凹陷,深達1cm以上而成2鈍圓淺裂片,但幼苗葉片先端不凹陷而為鈍圓。側脈15~25對。
計劃與實施:
厚樸產地加工。
1)目的要求
通過對厚樸進行產地加工,熟悉厚樸產地加工的目的、作用,掌握厚樸產地加工的方法和技術要點。
2)計劃內容
(1)厚樸藥材的分類一般分為根皮、幹皮、枝皮。
(2)原則根皮和幹皮沸水燙軟即可,堆起發汗至皮內側或橫斷麵都變成紫褐色或棕褐色,並出現油潤或光澤為度。
(3)技術要點對采收的藥材進行分級,枝皮、根皮、幹皮(根據皮的厚度再分級);枝皮和小的根皮直接曬幹即可。幹皮和粗的根皮用沸水燙軟後,堆起用棉絮、麻袋、穀草等覆蓋使之發汗。待皮內側或橫斷麵都變成紫褐色或棕褐色,並出現油潤或光澤時。將每一段樹皮卷成雙筒,用竹篾紮緊,曬幹即成。
3)實施
4~5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做好竹篾、麻袋、筆、記錄本等用具、實習基地或藥農產地裏需要進行加工的厚樸藥材材料準備;負責選擇厚樸的適宜的加工方法和技術要點的把握,並對加工好的藥材質量進行初步的評價;做好記錄,撰寫實習報告,分析原因,提出體會。
檢查評估:
1.種子繁殖
種子的采收、種子的處理、苗床的準備40選擇10年以上生長速度快,健壯無病害母株,10月左右果實成熟,果皮剛裂開露出紅色種子即可采摘,計10分。種子處理,除去紅色的蠟質層,直接播種,或者用潤沙儲藏至次年春季播種。不可幹燥儲藏,計20分。選擇低山、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作為苗圃,計10分。
2.厚樸采收
采收時期、樹齡及采收的方法40厚樸一般定植20年以上可剝皮,計10分,采收時間在5—6月生長旺盛期,計10分,剝皮技術的嫻熟程度,計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