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五:孤懸西涼終歸晉(1 / 3)

番外五:孤懸西涼終歸晉

石勒經過多年征戰,掃平群雄,統一北方,但是涼州張氏占據河西,為晉朝保住北方一塊土地。自張軌助南陽王司馬模平定秦州之亂,得以征伐自專,涼州實際上已是半獨立的政權,但張家父子始終奉晉正朔,忠於朝廷。張軌死後,其子張寔繼承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郡公。一些人想擁張寔獨立,有人獻上一方玉璽,上刻“皇帝行璽”,眾人齊向張寔道賀,張寔說:“孤常忿袁本初擬肘,諸君何忽有此言!”於是在建興三年底派人將行璽送到長安。建興四年四月張寔又遣五千兵馬入衛長安。

建興四年秋,劉曜攻長安,張寔遣將軍王該率眾以援京城。晉湣帝感張家忠誠,下策書給張寔曰:“維乃父武公,著勳西夏。頃胡賊狡猾。侵逼近甸,義兵銳卒,萬裏相尋,方貢遠珍,府無虛歲。方委專征,蕩清九域,昊天不吊,凋餘籓後,朕用悼厥心。維爾雋劭英毅,宜世表西海。今授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將、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往欽哉!其闡弘先緒,俾屏王室。”

年底,晉湣帝將降於劉曜,又下詔給張寔曰:“天步厄運,禍降晉室,京師傾陷,先帝晏駕賊庭。朕流漂宛許,爰暨舊京。群臣以宗廟無主,歸之於朕,遂以衝眇之身托於王公之上。自踐寶位,四載於茲,不能翦除巨寇以救危難,元元兆庶仍遭塗炭,皆朕不明所致。羯賊劉載僭稱大號,禍加先帝,肆殺籓王,深惟仇恥,枕戈待旦。劉曜自去年九月率其蟻眾,乘虛深寇,劫質羌胡,攻沒北地。麹允總戎在外,六軍敗績,侵逼京城,矢流宮闕。胡崧等雖赴國難,殿而無效,圍塹十重,外救不至,糧盡人窮,遂為降虜。仰慚乾靈,俯痛宗廟。君世篤忠亮,勳隆西夏,四海具瞻,朕所憑賴。今進君大都督、涼州牧、侍中、司空,承製行事。琅邪王宗室親賢,遠在江表。今朝廷播越,社稷倒懸,朕以詔王,時攝大位。君其挾讚琅邪,共濟難運。若不忘主,宗廟有賴。明便出降,故夜見公卿,屬以後事,密遣黃門郎史淑、侍禦史王衝齎詔假授。臨出寄命,公其勉之!”張寔於是派人上表琅邪王司馬睿,勸進。並派兵馬向劉曜進攻,但被劉曜擊敗。司馬睿繼位後,西涼仍用建興年號。

公元320年6月,京兆人劉弘在涼州境內的天梯第五山布道,入道的人多達千餘人,張寔的部將閻沙,牙門趙仰是劉弘的同鄉,關係密切,也秘密入道,劉弘對他倆說,上天賜我為王,我應該主宰涼州,兩人竟深信不疑,將劉弘看作是真命天子,決心擁他稱王,並秘密聯絡了張寔近侍1十幾個人,準備刺殺張寔,不料風聲走漏,張寔派兵先捕殺了劉弘,閻沙和趙仰驚恐不安,在當月的一天晚上入宮謀殺了張寔。

張寔的弟弟張茂率兵平叛,捕殺閻沙等百餘人。張寔被殺,按照父死子繼的成規,該由他的長子張駿接替,但張駿當時還是一個13歲的孩子,無法處理政務。隻好又按兄終弟及的傳統,由張寔的弟弟張茂繼任涼州牧,執掌政權。張茂即位後,前趙劉曜派兵來攻,張茂率部將前趙軍隊擊退,恐其報複,又假意向前趙稱臣,受封為涼王。張茂在位期間,善納諫,能斷事,使涼州的社會經濟更加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地區。324年5月,張茂病死,臨死時流淚囑咐侄子張駿,要忠於晉朝。

張駿繼任後,始終把晉朝看作是唯一的正統,把報效晉朝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盡管中原地區戰火紛飛,與東晉取得聯係比較困難,但張駿還是想方設法向東晉表示誠意。張駿鑒於四川與東晉聯係比較方便,便主動給占據四川的成漢國君李雄寫信,勸李雄不要妄自尊大,趕快去掉帝號,向東晉稱臣。他不管李雄是否采納他的意見,還是繼續派代表團去訪問成都,目的就是假道四川盡快效忠東晉。但是任憑張駿好話說盡,李雄就是不答應。轉眼過去九年,333年,張駿實在等不下去了,隻好放下架子以向李雄稱臣作為條件,派使者假道成漢去建康。李雄表麵上同意了,但暗中準備將前涼派往建康的使臣張淳沉入江中殺死,由於張淳事先得到消息,義正詞嚴地把李雄說了一通,才算得到了通行證,與東晉正式取得了聯係。

張駿善於用人,又勤於政事,在他的治理下,河西地區民富兵強,成為戰火紛飛的中國北方少有的繁榮地區,遠近的百姓漸漸地把他當成一位賢明國君,稱他為“積賢王”。張駿於335年派大臣揚宣出兵龜茲、鄯善,這兩個小國都有自知之明,料到不是前涼的對手,都乖乖地向前涼朝貢,西域的一些小國家見狀,也爭先恐後地向前涼朝貢。張駿統治時,盡有隴西之地,士馬強盛,雖稱臣於晉,而不行中興正朔。又分州西界三郡置沙州,東界六郡置河州。在姑臧城南建造了五座宮殿。他們分別是宜陽青殿、朱陽赤殿、政刑白殿、玄武黑殿和謙光殿。謙光殿居中,其他四個殿在四周,四個殿分別裝飾成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一年四季,張駿輪流到四個殿居住。345年,張駿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開始設置祭酒、郎中、大夫、舍人、謁者等官職,其名稱大都仿效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