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僥幸心理。
近年來彩票業人氣漸旺,幾百上千萬的大獎,吸引著眾多百姓參與。人們明知中獎的機會很小,卻願意為了一個巨額的獲獎預期而不斷購買彩票。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迷戀小概率事件。
讓我們先來來看一個有趣示例:某商場為酬賓舉行如下活動:每消費100元可得活動券一張,憑券參加下列2項活動中的一項:
1、直接返10元;
2、參加一個抽獎,中獎概率為50%:若中獎則可得10元並可繼續抽獎,直到不中為止。最高可中10次,即最多返100元。
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後者。但從概率統計學角度分析,其實二者返獎的金額是差不多的,後者反而略少。其實這與買彩票的心理是一樣的,這就是人們的僥幸心理,大家都願意相信自己的運氣比別人好。心理學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小概率事件。
人們一般會對大數字的概念比較模糊,比如1000萬元和10000萬元的感覺不會太敏感。所以不論是0、001%還是0、00000001%給人的感覺是差不多的。而且買了彩票之後,盡管自己從來沒有中過獎,但隻要看到或聽到有人中了獎,就會在心理上形成一種暗示——中獎幾率是很高的。所以就造成了小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物超所值的假象,從而強化彩民的購買欲望。
雖然人們在做出選擇時都不單隻是從獲利角度出發,但以上事例卻證明了僥幸心理的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買彩票和賭博是一樣的,都是抓住了人們的僥幸心理,不同的是彩票的獲利是在國家監督下用於慈善事業。如果將彩票作為一種文化娛樂未嚐不可,但如果花很多錢,把這當成一種純粹的投資就危險了,因為花錢越多,希望越高,可能的挫折越多。而當這種挫折心理一再重複的時候,就很容易誘發心理失衡,乃至心理、行為異常。
股票與賭博中的“控製錯覺!”
心理學關鍵詞:控製錯覺。
《月亮走,我也走》的歌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夜晚漫步在海邊,當月亮在頭頂上時,盡管你知道月亮沒有在追你,但看起來不論你走到哪裏它都跟在你的背後。
其實這就是“控製錯覺”。
賭博中的“控製錯覺!”
在心理學家看來,賭徒不斷賭博的動力就來自於“控製錯覺”——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自己影響和控製。
一個關於賭博行為的實驗證實了控製錯覺的存在:
心理學家在對賭徒行為的研究中發現,與由別人分配彩票號碼相比,賭徒們願意出4倍的價錢自己抽彩票;當賭徒和一個笨拙而緊張的人玩隨機遊戲時,他們會比和一個精明而自信的對手玩時下更多的賭注;同樣,擲骰子和轉動輪盤也會增加賭徒們的信心。
另外,心理學家還發現,在賭博中擲骰子的人希望擲出小點時,出手相對輕柔,而需要擲出大點時則出手相對較重。通過這些方法,從50多個實驗中,心理學家一致發現人們行動時往往認為他們能夠預測並控製隨機事件。而且,賭徒們一旦賭贏了,就會將之歸因於自己的技術或預見性。如果輸了,就會認為“差一點就成了”或者是自己“倒黴”。
股票交易中的“控製錯覺”。
股票交易者也有類似的錯覺,炒股者喜歡由自己選擇和控製股票交易所帶來的“權力加強感”,就好像他們的控製和操作能抵禦“市場帶來的波動”,其實二者之間可能毫無關係。
總之,在股票交易中我們越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判斷和信息是對的,我們越是會回避和拒絕那些挑戰我們判斷的信息。一旦我們相信某一隻股票的市值一定會有所上升,那麼即使遇到了相反的證據我們也不會改變原來的決定。我們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心理印象。雖然我們有時也會有所收獲,但這種收益在某些時候也是要以一定的付出為代價的。
就這一點來說,股票與賭博在心理錯覺上有相似之處:股票交易與賭博一樣,在控製錯覺的作用下,我們會因過度自信而產生“驗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