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中,高俅的職位是殿帥府太尉、殿前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而且最後他開府儀同三司,官居一品。那為何在這裏卻隻當個副職,且連個殿帥府的邊兒也沒沾到呢?
原因嘛,當然是前兩個職位現在正有人坐著,而且不是別人,正是趙煦的師傅——司馬白!
經過皇宮一役,趙煦在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上,加封司馬白為殿帥府太尉,正二品官員,掌控統領所有禁軍,但沒有調兵的權利(這是樞密院的權限)。
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輕武的封建王朝,因為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都是用武將掌權,勢力很大,中央政府無法控製,導致天下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也容易導致兵變,北宋的開國皇帝趙框胤自己就是通過陳橋兵變坐皇帝的。他怕他的下屬也效仿他,就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裏,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幹政。
朝廷設樞密院掌管凋動軍隊,樞密使一般由文官擔任,怕武官奪權。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無統兵之權,將帥(可以認為是殿帥府太尉)有統兵之權但無調兵之權,二者職責分明,相互牽製,直接對皇帝負責。但這種機製導致延誤戰機,致使宋軍對外戰爭老是吃敗仗。
武將出身的司馬白掌管了統兵之權,在北宋開國以來也算是一朵奇葩了。這也從側麵體現了趙煦對軍製改革的渴望。
再來說趙煦,雖然他喜愛高俅,但也沒有昏庸到降司馬白的官職來提拔他。司馬白的父親司馬光辭官養老,已經給足了趙煦麵子,所以此時趙煦重用司馬白還來不及呢!
水滸中的故事情節發生了此種轉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水滸故事中的人物提前了幾十年出現,那這與重生到這個時空的西門慶有何種關係呢?各中原因可能連西門慶自己都不清楚。
高俅雖然沒像原著那樣成為太尉,但他僅僅用一個月的時間,猶如坐火箭一般從一個連品階都沒有的小吏飛升成為殿前副都指揮使,正四品官,這速度已然羨煞旁人了!
高俅發跡之後,由於不曾有親兒,無人幫助,因此將阿叔高三郎的兒子過繼為自己的兒子。這人本來與高俅是叔伯弟兄,卻與他做幹兒子,因此,高俅很愛惜他。
高衙內正是高俅的螟蛉(mínglíng)之子!
衙內,本意指官府子弟,屬中性詞。不過受這個‘高衙內’形象的影響,在人們的心目中,‘衙內’已經變為貶義詞,成了紈絝子弟的代名詞。
高衙內這廝來到京師之後,仗勢欺人、為非作歹、恃強淩弱,而且專愛淫垢人家妻女。京師人懼怕他權勢,誰敢與他爭口?所以均是叫他做‘花花太歲’。並且有詩為證:‘
臉前花現醜難親,
心裏花開愛婦人。
撞著年庚不順利,
方知太歲是凶神。’
周圍看客聽了此人驚呼,一時之間七嘴八舌的小聲議論起來。
甲說:“早就聽聞高俅有一養子,專愛奪他人妻女,原來就是此人啊!”
乙道:“噓!你小點聲!被他聽到了可沒什麼好果子吃……哎!這‘花花太歲’的老爹是禁軍高官,趕過來的這些禁兵必不敢得罪此人,看來白衣小夥子有的苦頭吃了……”
丙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剛才衙內不是說了隻要答應他一個條件,便給白衣人一個機會走嗎?大不了認栽趕緊答應,免得被禁兵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