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怕李泌一下子答不上來惹唐玄宗不高興,於是帶頭作了一首詩來示範:“方如棋盤,圓如棋子。動如棋生,靜如棋死。”
李泌聽了,歪著頭看看宰相,不慌不忙地也吟了一首:“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意思是:人在仗義執言的時候要堂堂正正,在運用智慧的時候要考慮周全,進退舒緩。在才華橫溢的時候給人一種飛揚飄逸的感覺,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反而應該靜下來,要淡定。
唐玄宗和宰相聽完,連連稱讚,都誇李泌才思敏捷,不愧是神童,日後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後來,李泌成為了唐玄宗的重要謀臣,幫助唐玄宗處理了很多國家大事。
小知識:古人的啟蒙教育
古代的兒童一般三四歲啟蒙,吟誦學習蒙學,至七八歲可識三四千字以上,可以自由閱讀了,這時才進學館正式上學。蒙學會有對聯學習,到了學館就會正式學習作詩,所以古人多是五歲到八歲之間開始作詩的,此後作詩便會成為他的日常功課和生活方式,用以修身養性,抒情言誌。一個古代文人一般一生可做數萬首詩,但大部分都隻吟誦過,沒有用筆寫下來。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文姬辨琴
東漢末年的著名文人蔡邕有個女兒叫蔡文姬,她從小就聰慧過人。一天深夜,文姬被鏗鏘有力的琴聲從睡夢中吵醒,於是,她側著耳朵聆聽起來。
原來琴聲是從父親蔡邕的書房裏傳出來的。蔡邕幾乎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和整理古書上,平時常常工作到深夜。當他疲乏的時候,常常彈奏樂器,以便在片刻休息之後繼續工作。
忽然,“嘣”的一聲響,蔡邕彈奏的琴弦斷了一根。
文姬向著書房大聲喊:“您彈斷的是第二根弦,對不對?”
蔡邕大吃一驚,問:“你怎麼還沒睡覺?”他覺得女兒也許是偶爾猜中的,想試試女兒的判斷力,便故意又撥斷了一根弦。
文姬大聲說:“斷的一定是第四根弦,對不對?”
“對,對,”蔡邕高興極了,問,“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文姬不以為然地說:“哪裏是猜的?七根琴弦我都能聽出來,您信不信?”
“信,信!”蔡邕說,“你真聰明,六歲就有這麼好的樂感。隻要努力,你將來一定能成為大音樂家。”
文姬說:“古代的季劄聽琴,能判斷國家的興亡;師曠聽琴,能斷定國家就要打仗,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
從此,在父親的精心教導下,文姬進一步投入到勤學苦練中,幾年後,真的成了古琴高手。
詠絮之才
故事發生在東晉時期。這一天,寒冬飛雪,宰相謝安把家裏人都召集在一起聊聊家常,順便想考考孩子們最近的功課怎麼樣。
雪越下越大,越下越急。不一會兒,窗外已經變成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美麗極了。
謝安見此美景,詩興大發,對孩子們說:“今天天降大雪,我們就以雪為題,每人都來吟一句詩吧,我出上句,你們來對下句,表現優秀者會得到獎勵,怎麼樣?”
孩子們一聽有獎勵,便熱情高漲地說:“好啊好啊!”
謝安捋捋胡子,隨即說出了上句:“白雪紛紛何所似?”
意思是說,你們看這紛紛揚揚下著的大雪像什麼呢?
話音剛落,侄子謝朗便搶著回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
意思是說,我覺得像從天空中撒下鹽粒一樣。說完,他得意洋洋地看著謝安。
謝安搖了搖頭,說:“誰會無聊到從天空中往下撒鹽呢?你這個想法太不切實際了。再說,鹽粒那麼重,怎麼可以像雪花這樣輕盈飛舞呢?”
說完,他把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小侄女謝道韞。
年僅七歲的謝道韞紅著臉,輕輕地吟出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意思是說,我覺得這雪花就像春天隨風飄舞的柳絮。
謝安不禁拍手稱讚道:“小道韞的這句詩吟得太好了!比喻形象貼切,恰到好處,看來這個大獎要賞給小道韞了。”
從此,謝道韞就有了“詠絮才女”的美名。後來,謝道韞嫁給了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子王凝之,成就了一段才女配才子的佳話。
小知識:胡笳十八拍
東漢末年,匈奴大舉入侵中原,蔡文姬不幸被擄到北國,嫁給了匈奴左賢王。後來,曹操當上了丞相,出於對蔡文姬遭遇的同情和對她才華的欣賞,用重金從匈奴贖回了文姬。蔡文姬回歸途中,創作了悲切深沉的《胡笳十八拍》,被譽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