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魯二建造民居的時間,徐有熊又沿著自己的地盤巡視了一圈,再看看地圖上自己的位置,幽州—右北平郡—徐無縣—林頭屯鄉—徐無山附近有熊村,而地圖上不同顏色卻顯示著周邊不同的勢力:徐無山南是右北平郡治所土艮(烏延部),東是遼西郡治樂(丘力居部),遼西郡東邊是遼東屬國(即遼東郡,蘇仆延部),徐無山西側是幽州治所薊縣(幽州刺史郭勳、太守劉衛部);其中薊縣西為涿郡(涿縣縣令公孫瓚部),南為範陽郡,北為漁陽郡,漁陽再往西北則是上穀郡(難樓部)和代郡(能臣氐部),此時偌大個幽州正在掌握在大漢王朝手裏的也隻有漁陽、範陽、涿郡三處。慨歎著周邊一個個如狼似虎的勢力,再看看眼前這塊天賜寶地,徐有熊還是堅信“定都建國”於此是對的。此處地勢較高,兩翼靠山,南為白龍港(大湖泊)和一大片開闊平原,北方兩山盡頭為萬裏長城的最東段和塞外的東部鮮卑;雖然前後受敵,但總比四麵楚歌來的好。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試觀當今幽州形勢,哪裏不是烽火連天,危機四伏,估計還真沒有哪個地方的位置比自己更好啦。如果以後發展起來,在南北兩穀口各設立一道關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哈哈那麼自己也可學董卓做個“富翁郎”了,後世康熙爺不是在附近吟了首詩嘛:“徐無山下水涓涓,幾道橫流灌玉田。驅犢荷鋤農事做,五風十雨卜豐年。”說不定正是說自己呢?(徐有熊又陷入到無限YY當中……)
巡視完回來,天已經快黑了,魯二已經在行政大廳後麵建立起兩座民居,正在旁邊的石頭上打磨自己的斧頭。徐有熊迫不及待的打開麵板屬性:
茅草屋:1級,效果:可以容納10名NPC,對流民有吸引力;50建材/座。
10人,兩座就是20人,可以了,足夠自己幾天發展了,隻是不知道這荒山野嶺的會不會有人前來。見到主公回來,魯二趕緊的湊上前來,徐有熊不免要誇獎了他一番,倒是弄得魯二挺不好意思的。隨著夜幕來臨,主仆二人吃完飯也就早早的睡下了(忙活了一天還真是累的不輕)。草原的圓月格外明亮,灑在白龍港灣的湖麵上,倒映著大泉山、小泉山和它們中間的有熊村,清風吹來,微波蕩漾,在月光中渺小的有熊村隨波鋪展,越來越大……
關於度量衡簡單說一下:
在秦漢時期石,讀音dan,作為計量單位,有兩個用法:
1.容量單位(體積):1石(斛)=10鬥=100升=36斤。(現代實物測量:1石(斛)穀子=18公斤,1石小麥=20公斤,1石稻=15公斤,一石豆=20公斤;為方便,這裏統一1石(斛)糧食=18公斤=36斤;即1升=0.72斤=0.36現代斤)
2.重量單位(質量):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誌上》
1石=4鈞=120斤=60斤(古代1克≈250克,為現在的一半)。現代人一般一天要吃糧食一斤,換算到古代即為2斤(3升=2.16斤=1.08現代斤),即古人一天一人消耗糧食3升左右;戰馬平均每天10斤粗糧(14升=10.08斤≈5.04現代斤);古代畝產量200斤,3斛左右。(解放前我國糧食畝產150斤左右,古代
1小畝=100步=192.318㎡=0.417大畝=0.288市畝
1大畝=240步=461.564㎡=2.4小畝=0.692市畝
1市畝=666.667㎡=1.445大畝=3.46小畝)
西漢、東漢我國都鑄五銖錢,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深受歡迎,一直沿用700多年,成為我國曆史上最長壽的貨幣。眾所周知秦代統一貨幣、度量衡,然而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秦朝實行黃金和銅錢並行的二等幣製。漢承秦製,度量衡製度因循未改,幣製在兩漢四百餘年中,除短暫時間發生過幣製混亂的情形外,沒有超出過黃金和銅錢二等幣製的範圍,白銀其實並不多見,本書特意增加白銀。1兩黃金=10兩白銀,1兩白銀=1000文錢=1貫(吊)錢(《漢書》卷二四《食貨誌》下說:“黃金一斤,值錢萬。”)另外:1斛糧食=1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