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1 / 1)

那些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曆史的古老國家,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其悠久的曆史中,留給了世人數不勝數的民間藝術瑰寶。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正在悄悄的消失。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冠以“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民間藝術”的領域很寬廣,而且也不乏很多“絕活”,像年畫、皮影、吹糖人、撕紙、絹花、微雕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間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數不勝數的民間藝術:

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曆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 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苧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的種類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微雕藝術

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之一種工藝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為微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所表現出來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東西。微雕是凸出來,富立體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頭發絲上進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曆代稱之為“絕技”。

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麵人形象。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

絹花:也稱"京花兒",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製的花卉。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麵,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杆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隻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聲、鳥鳴聲等。

毛猴

毛猴:是一種三四厘米高的工藝品,老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渾身布滿密密麻麻的棕色或白色的細絨毛,通體稍有些透明,乍一看,還以為是真毛猴兒的標本,其實,它隻是一種供人們玩賞的精巧手工藝品。毛猴是用蟬蛻(知了殼)和辛夷(玉蘭花骨朵)製成的。製作時用帶有絨毛的辛夷做身子,截取蟬蛻的頭和爪子粘連上去,便能創作出千姿百態、別有風趣的毛猴來。

撕紙

撕紙:是一種類似剪紙但和剪紙不同的平麵鏤空藝術,因為不需要畫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種完全用自己的身體來跟紙交流的藝術。撕紙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運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的配合,一般左手負責控製紙的角度右手負責固定,撕時根據情況不同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其他兩根長度適宜的手指一起施力。四片指甲形成一個類似剪刀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