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房屋定向與立極(一)(2 / 3)

(1)羅盤上一定要有十字紅色的經緯線,羅盤中的銅盤(內盤)能轉動,並且轉動時要注意手感不會太鬆也不會太緊,並且要檢查羅盤周圍360度的刻度是否均勻清晰,同時還要帶水平儀(羅盤邊沿上類似兩個氣泡的東西)。

(2)紅色十字經緯線一定要與羅盤上0度、90度、180度、270度這四處刻度密密重合,否則即不可用(大陸羅盤往往會有1度或更多的偏差,在選購上要小心)。如果兩根經緯線中隻有一根能重合,另一根不能重合,在用時就用重合的一根去定向,運用時隻要將整個羅盤轉到重合的那根經緯線與自身的平麵垂直即可。

(3)轉動的天池的磁針,一定要與底盤天池紅色的子午線密密重合,否則即不可用。

(4)羅盤在轉動的同時,要注意其會不會上下搖動,可用手往下按一按試試,如果一直跳則不太好,在轉動時不能太靈活也不能困難,感覺其略有阻力即可。

(5)看羅盤的表麵刻度是否清晰,特別是360度及地盤正針二十四山這兩層,最好還有一百二十分金,雖然一百二十分金是三合派的東西,但是可以用來區分下卦與替卦。地盤正針和一百二十分金我們在下麵再給大家介紹。

(6)羅盤的尺寸也有區別,一般用八寸羅盤(整個羅盤的長寬應該是25厘米),這樣在定向時能看得清楚些。羅盤太小容易出差錯,方位上的一些細小區別可能看不出來。當然羅盤太大不易攜帶。

第二節 二十四山

二十四山,它不是指24座山,這裏的“山”是風水學上方位的一個單位,二十四山實際上是二十四個天幹和地支,換句話說就是用二十四個幹支分別代表二十四山,也就是代表周天360度的方位。

二十四幹支分別是壬、子、癸、醜、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這中間共有三種組合,第一種是後天八卦的四個卦,第二種是八天幹,第三種是十二地支。

天幹,本來是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但戊、己是在中央部位,故餘下隻有八個占有位置,甲乙在東方,丙丁在南方,庚辛在西方,壬癸在北方。

地支有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全放在二十四山的位置中,子在北方、醜寅在東北、卯在東方、辰巳在東南方、午在南方、未申在西南方、酉在西方、戌亥在西北方。

後天八卦是乾、坎、艮、震、巽、坤、兌、離,此八卦在二十四山的位置分別是乾居西北,北方是坎、東北是艮、東方是震、東南方是巽、南方是離、西南方是坤、西方是兌,由於東南西北,四個正方位分別是以地支中的子、午、卯、酉四個地支代替,所以實際僅有西北(乾)、東北(艮)、東南(巽)、西南(坤)四維卦(四維即四個角)才占有位置,因此二十四山實際隻用了乾、艮、巽、坤四卦。

為了使初學者更加清楚二十四山的位置,筆者再作一個圓圖,分別排列二十四山,讓讀者一目了然。

二十四山即二十四個方位,每三山一組,共八個方位,每一個方位配一卦,合共八卦。

北方:壬子癸三山,配坎卦。

東北方:醜艮寅三山,配艮卦。

東方:甲卯乙三山,配震卦。

東南方:辰巽巳三山,配巽卦。

南方:丙午丁三山,配離卦。

西南方:未坤申三山,配坤卦。

西方:庚酉辛三山,配兌卦。

西北方:戌乾亥三山,配乾卦。

以上三個山配一個卦位,換一句話說,也就是一個卦統管三個山。例如:坎卦統管壬子癸三山,震卦統管甲卯乙三山。

二十四山共占有360度,實際上每個山為360度除以24,因此一山占有15度,因每個卦統管三個山,一個卦共有45度。

這二十四山實際上由12組每組兩個山組成一一對應關係,即壬丙、子午、癸丁、醜未、艮坤、寅申、甲庚、卯酉、乙辛、辰戌、巽乾、亥巳。朝壬的方向的反方向必是丙,朝丙的方向的反方向必是壬;朝子的方向的反方向必是午,朝午的方向的反方向必是子;朝癸的方向的反方向必是丁,朝丁的方向的反方向必是癸;其他可以依此類推。風水學上是用坐向來表示房屋的方向,坐的反方向必是向,向的反方向必是坐,坐與向呈現出的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如坐壬向丙,坐子向午等。坐向內容我們將在本章第三節中再作詳細介紹。

羅盤最外一層都刻寫圓周360度。羅盤圓周角度和地盤正針二十四山的關係非常重要(如果是三元三合綜合盤,羅盤上有三層(圈)二十四山,地盤正針二十四山是指最靠近天池的那一層二十四山,或者是最靠裏麵的那一層二十四山,在三層二十四山中字體最大)。這個問題如果不清楚我們難以判斷陽宅的吉凶禍福。因為圓周角度直接關係到排飛星盤,因此在排飛星盤之前,必須了解羅盤圓周角度與地盤正針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