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鍾靈毓秀的大地上剛剛興起的陽泉新六中,彰顯著自己更為獨特的生命內涵。在其發展的曆史脈絡中,他經曆了“十年的內外困厄”和三年弱弱組合的艱難曆程,從艱難的辦學曆程到弱弱連手的曆史性抉擇,都伴隨著學校的苦與痛。這是兩所“基礎薄弱校”生命裏必須經曆的與生俱來的痛。在陣痛中催生著學校的希望和發展。黨和政府的關懷給六中帶來了陽光、雨露、沃土。2007年8月學校進行合並重組,馬潤玉同誌受命於危難時期,由教育局副局長走向學校校長崗位。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裏,一所現代化的高標準學校拔地而起,1.4萬平方米三棟教學樓投入使用,學校由四軌擴為十軌。教學質量一躍成為全市最優的學校。2011年中考一舉奪冠,市區前20名,陽泉六中有9人,620分以上有50人,重點高中達線率為70.8%。在經曆了風雨後,陽泉六中已見雛形,這確實是令人欣慰的事。這份欣慰不僅僅在於中考的成功,而更重要是它凝聚了一支新生力量,透著友善,擔負著責任,實現一個共同的教育理想。用教育思想現代化,教師隊伍專業化,硬件設施標準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學生素質優良化的發展思想,演繹了新時期由弱校 變強校的動人傳奇。
本書記錄了馬潤玉同誌在六中工作四個春秋的足跡,它與其他著作的最大區別在於,用他親身經曆、工作經驗,敞開自己的心扉,抒發真情實感,吐露肺腑之言,敘述了在校長崗位的管理曆程,四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浪花飛濺的一瞬,而六中人就是在這短暫的瞬間被上蒼賜予的甘露所複蘇,六中這片土地也被一夜的春風形成了綠洲。他雖然不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科班”出身,但是他有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有著對學校管理工作的敏銳,因此它的發現、他的體會、他的感悟、他的情懷經常讓同行讚歎不已。在他的帶領下,學校 被評為全國素質教育示範校,他自己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校長和中國教育改革創新先鋒人物。
我相信,此書展示給我們的隻是他工作的一個角落,他還會繼續向我們展示他看到的、體會到的那個精彩的世界。
2012.3.7
(作者係山西省副省長,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兼任民盟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