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如霜,好風如水。
青燈之下,捧讀星雲大師的傳記,是人間樂事。
如果用世間的語言來形容,星雲大師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2010年年初,我們在南京見麵時,我問他,男兒要用什麼態度去做事?
他說,要冒險。要敢於犧牲、奉獻、奮進。菩薩第一義就是大勇敢、大慈悲、大智慧,如果這三樣東西,你缺少一樣,怎麼能當菩薩呢?
男兒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
佛走過的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
大師怎麼走自己的路呢?符芝瑛的《傳燈——星雲大師傳》給了我們答案。
星雲大師說過,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有善的一半,就有惡的一半;有是的一半,就有非的一半;佛陀也隻能擁有一半的世界,另一半則是魔的世界。所以,人要在缺陷中完成理想,要與自家的弱點、毛病做不懈的鬥爭。星雲大師自謙自己有許多弱項,自認沒有天分,聰明不及旁人,生性原本膽怯,也學不好外文。但是,他努力,把弱項變成了強項。
生命圓滿的過程,就是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
大師特別推崇忍耐的功夫。如果說貧窮、疾病和饑餓這些難忍之事都能忍過的話,那麼,忍氣忍辱、忍受冤枉委屈,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星雲大師這一生當中,經常遭受別人的譏諷、毀謗、批評、打擊,但是多次的忍辱,使他的修行,何止增長十年百年之功力。
所以佛陀說:苦行、持戒,其功德不如忍辱。
人生至難至辱的痛苦經驗,可以讓自己保持彈性與張力。想把忍耐變成力量,變成達觀,變成超然,需要般若的智慧。所謂“安忍如一座山,平靜如一泓泉”,就是境界。
大師讀書,讀而不讀,不讀而讀,讀有字之書,也讀人生這本無字之書。心靜鳥讀天,水清魚讀月,讀出了真境界、大境界。所以他的思維,永遠不是單向的直線,而是有寬度有厚度,能夠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多個方向思考,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總會轉出新境界、新思路。
所以,他在事業創新上總是“三心二意”,而在選定目標上,從來都是一心一意。
他不舍一法,不棄一人,永不放棄,永不氣餒。用行動印證了“有佛法就有辦法”。
讀符芝瑛的《傳燈——星雲大師傳》,那個慈眉善目、睿智幽默的老人就在我們身邊,言傳身教,孜孜不倦。我寫下的這些文字,得益於她的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