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不寂寞(1 / 2)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現代台灣作家阿桑如是說。

在滿天繁星中,一個人獨自披星戴月地走在路上,前方是一望無盡,蜿蜒曲折的山路。你可以選擇堅持著向前走去,也可以選擇停下來放聲高歌,等酣然地唱完再繼續上路。當然,大部分人願意選擇後者。因為狂歡後的興奮使自己不再孤單。所以,要感謝孤獨。孤單使我們明白了孤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麵對它。

人生就猶如一場孤單的旅行。在孤單中,人與人與引靠近,互相觸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別人,找到人生的愛情和幸福。

人人都有孤單,就像席慕容所說:“這人世間,有些路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麵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路再長再遠,夜再黑,也得獨自默默地走下去。”雖然孤單常使我們痛苦,但是何常又不是給我們幸福呢?盲人阿炳孤獨地坐在夜空下,對著森林、河流、瀑布拉出了世上最美的音樂——《二泉映月》,同時他也得到了人間真諦。感謝孤獨,孤獨使陶淵明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凡脫俗;感謝孤獨,孤獨使貝多芬得到了強烈的創作靈感,寫下了《第九交響樂》。

孤獨是一種境界。你在這個世間獨自旅行,開始是你走得坦然,放鬆,但也有著孤獨帶來的不安與退縮。當你走了一半路程時,會覺得厭倦,疲憊,還有種種負麵情緒湧上心頭,這第二行程也是最艱難的行程,有大批的人從此折戟。但當你成功踏進第三行程時,你會突然現自己已經得到了你想要的。這時你會由衷地感謝孤獨。這三個行程就好比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描述的那三種境界:剛開始的坦然,使你獲得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放鬆。後來,走得時間長了,同時也累了,但你依然走下去,這使你獲得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依消得人憔悴”的毅力。最後一程,你已經習慣了孤,在孤獨中你明白了所有人生真諦,這就是“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魅力。

所以,當一個人孤單時,不要報怨,不要退縮。想想駐守邊關的戰士。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感謝孤獨,感謝寂寞,給自己一個從夜空下孤獨奔跑的機會。因為有你,所以夜空不寂寞。

益與義

益與義是一個從古至今時時刻刻困擾著人們的一個話題。現在的國家都應象習主席所倡導的那樣: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這樣做的國家,一定能發展得越來越強大。

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正可謂是;生命誠可貴,道義價更高。古往今來死者無數,而為義所亡者又有多少呢。象舍生取義的文天祥。為了國家,肝腦塗地。三國時期名相諸葛亮為了遵守道義,寧願受盡千辛萬苦,也不願廢掉愚笨的阿鬥,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道義,是昭君辭別漢宮,甘投湖沙太平的勇毅;是關羽掛金掛印,千裏走單騎的央絕;是劉、關、張三兄弟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絕唱;是辛棄疾典房賣田,武裝義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豪邁。所以,義者必勝。

有光存在的地方,必定有影子的伴隨。有義的地方,周圍也肯定有益。所以,我們痛恨賣國求榮的秦檜,鄙視一朝富貴,拋妻離子的陳世美,唾棄貪贓枉法的和坤。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說得好:“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這些見利忘義之輩,賊膽包天,恣意妄為,最終禍國殃民,害人害已。可見,益總是會被義打敗。天地無語,歲月靜好,那一份份對道義的堅守與執著,千秋之下,餘韻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