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語文教育的民族化與現代化
教育理論
作者:吳素榮
摘 要: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不是封閉、狹小的象牙塔,而是一個與廣闊的時空和廣大的社會結合起來的開放天地。語文教學應對全社會開放,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成為社會文化傳播和淨化的一個主要“規範場”。
關鍵詞:語言文化;民族教育;廣義含義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許多語文教師對於如何上好語文課表現得不知所措,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那麼,對於傳統語文教育和現當代語文教育又存在很大區別,教師是循著一條傳統的道路繼續走下去還是開拓進取,聯係當今實際從中尋找另一條路解決這一問題。下麵我們將對語文教育的民族化與現代化的統一與發展道路問題進行闡述。
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應該明白其中所包含的真實內容,而不隻是單純地學習書本。“語文教育”中“教育”的含義是明確的,“語文”的含義尚不一致,概括起來大約有四種理解:(1)指“語言文字”;(2)指“語言文學”;(3)指“語言文章”;(4)指“語言文化”。以上這些理解的共同點,是把“語文”中的“語”看作“語言”,分歧在於“語文”中的“文”指的是什麼。由於對“文”的理解不同,也牽涉對“語”的理解的差異;理解(1)中的“語言”不包括“文字”,其他三種理解中的“語言”顯然包括“文字”內容。
民族教育在通常意義上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對作為有著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體的民族集團進行的文化傳承和培養民族或民族集團的成員,一方麵適應現代主流社會,以求得個人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麵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團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民族教育又稱少數民族教育,指的是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人口居於少數的民族成員實施的複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僅隻是書麵上的一種教育,還包括許許多多的社會原因。
而在語文教育現代化方麵出現了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張誌公。20世紀60年代初,張誌公提出語文教育科學化問題;70年代末,闡述語文教育科學化;80年代初,張誌公舉起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大旗,參與並指導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教學實驗和理論建設。他潛心第二次研究傳統語文教育,吸取外國語言學和教學論的成果。他領導並指導英語、俄語、漢語文的教材編寫工作和研究工作,指導小學“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教學實驗,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編《現代漢語》教材並親自講課,應邀在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辭章學。他赴美、日等國和香港地區講學,考察中小學教育工作和語言學的研究工作。這種中外古今的研究領域,這種語文教育的全方位調查和實驗,這種政治和學術的特殊經曆,這種堅實、廣博的專業技能,為張誌公建設語文教育的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理論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