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瓷》兩位大叔拯救不了芒果台(1 / 1)

《青瓷》兩位大叔拯救不了芒果台

評論

作者:趙豬

湖南衛視流年不利,自從“限娛令”頒布以來,大刀闊斧改革,減少綜藝欄目播出,在獨播劇方麵也大膽調整。放棄以往主打90後的低幼青春劇路線,轉而播出《新烏龍山剿匪》、《夫妻那點事》之類老少鹹宜,更加討成年觀眾歡心的劇集,奈何收視率暴跌,甚至跌出前十名榜單。6月,湖南衛視強勢推出本土作家浮石暢銷小說改編,王誌文、張國立兩位中生代演技派擔綱演出的劇集《青瓷》,力圖東山再起。不過可惜的是,兩位“師奶殺手”並沒能挽大廈之既倒,湖南衛視收視率依舊委靡不振。

事實顯然並不像許多網民猜想的那樣,有人在故意黑湖南衛視,真正的原因應該還在於矯枉過正,湖南衛視收力太猛,轉變太大,既無法討好成年觀眾,又丟失了舊有的大部分年輕觀眾。其次,《青瓷》一劇本身成色有差,即便兩位演技派鉚足了勁兒飆戲,原著小說讀者、粉絲眾多,劇集先天俗套、老派的創作方式,也是兩位大叔沒能拯救收視率的關鍵因素。

首先,必須要承認一點,中國電視劇的受眾,絕大多數還是低端市民。他們的審美取向,口味變化是決定收視率好壞的關鍵。從這一點來說,《青瓷》諱莫如深的主題和故事走向,顯然就背離了這一批受眾的需求。看著劇集裏兩位大叔努力地表演,剛開始或許還能看個新鮮,看個臉熟,漸漸發現這故事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隔了十萬八千裏。盡管也有商戰陰謀,小三二奶這些腥膻元素,但是都欲語還休,遮遮掩掩的,時間一長,觀眾沒了興趣,不再追看,收視率自然就掉了下去。

或許電視劇的主創們不是這麼認為,他們會以藝術的名義,拒絕低俗,拒絕淺薄。那麼好,換個角度,從電視劇創作藝術的角度來看《青瓷》,它又是否真的那麼好呢?

現代電視劇觀眾盡管依舊口味固定,但是欣賞水平經過多年影視大片,尤其是網絡泛濫的海外劇集熏陶,已經有了相當大程度的進化。敘事節奏,劇集涵蓋信息量等等都成為他們挑選劇集的重要條件。畢竟在當下全國幾十上百家電視台狂轟濫炸、爭搶收視率的時代,沒有一點硬功夫,是很難留住觀眾的。

但是反觀《青瓷》,盡管必須承認,編導細心雕琢,演員表演質量也足夠,但是節奏拖遝,信息含量低的致命傷確是無法回避的。以劇集開篇兩集為例,光左達跳樓一件事情,就整整撐了第一集,第二集還沒講完左達跳樓餘波,就匆匆結束。場次掉換少也就罷了,來回來去就看王誌文一人在那兒獨撐大局,費心盡力地表現殫精竭慮的神情,真正有效、有衝擊力的劇情線索沒有展開幾條。或許其中的情緒、況味確實值得細細品味,但是對於快餐化的電視劇而言,未免也顯得太多餘了一點兒。

即便是劇集主打的王誌文、張國立兩位老戲骨,也並不是全然精致,毫無缺點。王誌文自婚後,鮮少接戲,此次出演,顯然是看中了張仲平這個角色的多麵性、複雜性。他的表演也堪稱完美,老辣之餘也不無深情,算是交足了功課。《青瓷》還能在收視榜單上有一席之地,王誌文的個人魅力絕對居功至偉。但是另一位戲骨張國立就乏善可陳了,首先戲分過少,沒有足夠的表現機會;其次表演模式單一,總之這個角色的特點全都淹沒在張國立老爺子糯米團一般的表演當中,缺少了應有的銳氣。

當代中國電視劇市場,正在經曆一次自下而上的嬗變過程,老百姓手中掌握著的遙控器,決定了究竟怎樣的電視劇集應該被生產以及推廣出來。這種自下而上的過程,或許陣痛難忍,更難免有泥沙俱下的過程。但是創作者顯然不能以觀眾水平低下,無法看懂自己的良苦用心為由,拒絕改進。要知道,真正最優秀的創作者,顯然是會懂得如何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引導觀眾接受自己的優質創作理念。

《青瓷》當然不失為一部質量上乘的好劇,但是不符合當代中國觀眾的口味,曲高和寡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從收視率排名就可知一二。湖南衛視,還有更多的中國電視劇創作者們,如何因應時勢,從這一役大概也能吸取到一些經驗和教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