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電視媒體的傳播至少有兩大功能:一是擁有觀眾,二是實現電視媒體的商業價值。過去我們簡單地強調媒體的宣傳功能,而忽視了如何確保宣傳功能的實現,現在我們明白要實現電視的宣傳功能就必須確保電視有足夠的到達,有足夠的觀眾規模。沒有觀眾就沒有收視,沒有收視電視媒體的宣傳傳播價值還有多少呢?這是我們現在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是否擁有觀眾以及觀眾規模的多寡,應該成為我們評價電視媒體的首要標準和生存根基。

做大池塘裏的大魚。“電視湘軍”的崛起在媒介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無疑成為一道亮色,激發了各級電視媒體參與競爭的激情,紛紛出手效仿“湘軍”欲借名牌欄目和製作節目精品來搶占市場高地。冷靜‘思考,做名牌欄目、出節目精品、塑明星主持,做大池塘裏的大魚,對中央電視台、省級衛視而言,是打造全國性電視品牌的良好選擇。而對城市電視台,在這是沒有的。基電視在實、播、況和覆蓋麵等層麵,要與央視、省級衛視正麵競爭,打造全國性電視品牌,一般較難勝出,也不是一種經濟的選擇。全國數以千計的頻道,每天數以千小時計的節目,已經使電視進入一個充分競爭的時代。在這種媒介飽和、信肩、過剩、供求失衡的背景下,城市電視媒體如何生存、我們的觀眾究竟在哪裏等一係列問題,實際上不僅成為決定了我們如何在競爭中做強做大,也成為關係到我們宣傳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做小池塘裏的大魚。市場營銷理論的這個著名命題,實際上已經給我們城市電視媒體一個啟發:做深、做透、做穩本地市域觀眾市場,是我們的出路所在。相對一個城市市域的特定範圍的觀眾,城市電視台完全可憑其認同性、親近性、本土性、易於互動交流等貼近優勢,成為市域觀眾的第一選擇,在收視率和品牌忠誠方麵勝過其他台。隻有具備了獨特的資源才有傳播的差異,對城市電視台來說,市域化的生存空間實際上具備了資源的競爭優勢:首先是地緣優勢,城市電視是市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隨時做到與市域文化的水乳交融,容易為市域觀眾所認同;其次是互動優勢,城市電視最貼近市域觀眾,心理貼近、情緒接近,可以隨時吸引廣大觀眾參與互動交流,與觀眾;距離溝通;第三是需求優勢,能利用城市電視觀眾範圍明確,觀眾需求易於把握的條件,使節目更貼近市民生活,更好滿足市民收視需求,在編排上更符合市民的收視習慣,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實現傳播價值的最大化。

城市經濟的發展或許已經預示著電視媒體的另一個春天已經來臨:城市電視區域強勢時代已經開始,這或許正是在小池塘裏做一條大魚的前提與基礎。每個城市都有數百萬人口,每年都會產生數百億的消費,城市電視媒體生存的機會就在此,做強的機會也在此。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成為“小池塘裏的大魚”,如果我們在小池塘裏也隻是一條魚,那就比較可怕了。

這幾年電視的競爭,不是像奧運會那樣按照某種規則在比賽,更像是一夥人在群毆,互相撕扯在一處,誰也不放手,又誰都跑不了。安徽播電視劇火了,大家一起播電視劇;湖南做選秀火了,大家一起來選秀;江西講故事火了,大家一起講故事;浙江記歌詞火了,大家又一起記歌詞。電視理論在這樣的現狀麵前顯得非常蒼白無力,讓人看不到未來電視的前景。

蕪湖電視台有一個“牛”人,叫陳接峰。此人當過大學老師,跑過新聞,賣過廣告,做過策劃,幹過谘詢,兩年前競聘頻道總監,居然把頻道收視做到了當地第一。大凡能夠對實踐有用的理論,一般都來自實踐。陳接峰的,有處。

陳接峰的,理台的手的受。城市台沒有中央台、省台的資源優勢,沒有央視和省級台的財力,所以在電視劇、電影、綜藝、體育等等幾乎所有花錢或不花錢的資源方麵都處於劣勢。可以肯定,如果城市台也像衛視台一樣靠傻播電視劇來博取收視率,將來會“死”得很難看。城市台也有央視和省級台無法取代的優勢,就是對本土觀眾的深刻理解、親近感和貼近性。而點對點服務本地的百姓,恰恰是央視和省級台的短板。隻有服務好本地的老百姓,城市台才能存活下去。貼近本土觀眾,服務本地百姓,走與央視和省級台不一樣的本土路線,是城市台的光明大道。

市場意識和觀眾意識都不是新鮮話題,但是央視和省級台頻道所能實現的觀眾定位最多是男人或女人、年輕人或者中老年人,都是統計學意義上的觀眾細分。在一個城市中,頻道和節目則可以具體到某社區、某鄉鎮、某機構以及本地的某種文化,這對於觀眾的吸引力和攻擊力就不是衛星台的幾部電視劇或幾個明星所倉旨比擬的了。

我相信,中國電視下一步的發展是進入飛速時代。與觀眾的互動、對觀眾具體需求的滿足,將勝過向觀眾傳遞資訊或者單純的娛樂觀眾。2005年湖南衛視和蒙牛乳業合作的《超級女聲》開啟了大幕,盡管被廣電總局的禁令擋了一道,但是與觀眾互動,與企業、政府等機構進行資源整合的節目發展方向,確確實實已經不可阻擋。全麵開花結果很可能是在最貼近觀眾的城市台發生。

陳接峰的書中所包含的有普適意義的灼見值得重視,陳接峰和他的同事們的實踐更值得期待。

袁方42009年元旦於北京袁方,1965年生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93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3—1995年在日本一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主攻產業社會學;1995年回國後,任國家科委研究中心社會研究室主任年進人央視市場研究公司任媒介研究總監;2002年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袁方博士創建的“觀眾流”理論,是中國電視頻道編排和廣告資源配置的主流理論。袁方博士同時擔任中央電視台廣告部、未來廣告公司、湖南衛視、安徽衛視、重慶衛視等多家媒體的顧問,在媒體廣告方的。

電視媒體營銷的核心資源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成為電視媒體業界和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大家都認可媒體的兩次銷售模式:一次銷售是把節目賣給觀眾,二次銷售是把聚集在節目上的觀眾賣給廣告商。個別業界人士還提出三次銷售的理念,在前兩次銷售的基礎上延伸銷售,把聚集在節目上的觀眾和廣告商作為資源,向網絡平台和上下遊產業鏈擴展,形成新的銷售機會。第三次銷售實際上是把電視節目作為產品鏈的一部分看待,依托節目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貫穿產業的各個環節,形成產業鏈,拓展新的贏利模式,是值得業界關注的媒體運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