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1 / 3)

智囊

生活中,人們常用“智囊”二字來稱譽博學多才、卓富智謀者。

唐朝人顏師古,在注釋這句褒義的俗語時說:“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囊之鹹物也。”這一說法雖過於簡單,卻也道出了“智囊”的主要特點。

“智囊”一語,若就其字麵而釋之,“智慧的袋子”也。但是,若究其來曆,它卻與腫瘤有關。

戰國時秦人甘茂,居渭南陰鄉之樗裏,號“樗裏子”。

據司馬遷的《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所載,甘茂這人癭而多智,對人號為“智囊”。

其後者,晉時詩人杜預和唐代詩僧齊已,也皆有癭,時人又呼為“詩囊”。

以上所謂“囊”者,皆指包塊,係指癭而言。

“癭”為何物?

《說文解字》注雲:“癭,頸瘤也。”

《康熙字典》引《方書》說得更清楚:“癭有五:肉色不變為肉癭、筋脈現露為筋癭、筋脈交胳為血癭、憂惱消長為氣癭、堅硬不移為石癭。”甘茂、杜預、齊已等人患何種癭雖無從考證,但他們頸上都是有腫瘤的。

由此可見,“智囊”的本義實則是“聰明的瘤子”。

鑽錢眼

當年輕人每聽父母說到“鑽錢眼”這句俗語,一定會感到迷惑不解。是呀,古時的銅錢和硬幣差不多,但中間是有眼的,可那麼個小窟窿,人怎麼鑽得過去呢?其實,這是一句戲謔愛錢人的俗語,明代鬱履行所輯《謔浪》的古代笑話集中,就有一段關於“鑽錢眼”的掌故,十分幽默有趣。

南宋紹興年間,有個張循王,最愛錢。

有一次,皇宮裏舉行宴會,皇帝讓藝伶們裝扮成善觀星相的天文家。一個演員說:“世上顯貴的人,都必定和天上的星相相應,用渾天儀看他,隻能看見星,不能看見人,現在,拿個銅錢來代替渾天儀。”

皇帝先讓看自己,那“天文學家”穿過錢眼看了看說,“是帝王星!”

又看秦師垣,說是“丞相星”,再看韓世忠,說是“將軍星”。最後,皇帝要那演員從錢眼中看看張循王是什麼星。那演員從錢眼中看後,說:“看不見星。”

大家十分詫異,要那裝扮天文學家的演員再仔細看看。那演員看了又看,然後說:“始終看不見星,隻看見張循王坐在錢眼裏。”皇帝聽了哈哈大笑。

這則古代笑話說明,即使在“錢可通神”的封建社會,鑽進錢眼裏坐著不出來的金錢拜物教者,也常常免不了受人譏諷和奚落。貶詞“銅臭”就是古時用作諷刺斂錢的達官貴人的。

在今天,銅錢雖然早已為人民幣所代替,但銅臭之氣仍時有所聞,“鑽錢眼”者也時有所見。

走後門

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某種目的,叫做“走後門”或“開後門”。在反對不正之風的今天,它已成為具有特定意義的俗語了。

“走後門”這句俗語,起源於何時呢?據野史筆記所載,它起源於我國的宋朝。

相傳,宋哲宗趙煦駕崩之後,宋徽宗趙佶繼位,任命蔡京為相。蔡京掌握朝廷大權之後,拚命排斥和貶謫前朝舊吏,還規定他們的子女不得當官和入京,甚至連他們的詩文也不準流傳,引起人們強烈的不滿。

一次,朝廷設宴,藝伶們在筵間演出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而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他的戒牒是哲宗元祜年間所發,被那大官勒令還俗,又有一道土因遺失度牒,請求補發,那大官經過審問,得知那道士也是哲宗元佑年間出家的,於是剝下他的道袍讓他當百姓。

總之,凡涉前朝元祜年間的事,一概排斥。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大人,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元祜錢文,該如何處置?”

那大官略一沉吟,悄聲附耳曰,“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

這幕戲尖刻地諷刺了當權者,據說水徽宗趙佶也為之忍俊不禁。

走過場

我國的舊戲,是民間創造的象意和形象相結合的歌舞劇。在表演無關緊要的情節時,往往一帶而過,俗語稱之為“走過場”。如《空城計》裏的王平,派人呈送地圖給孔明,那差官剛從下場門下去,轉眼又從上場門出來,念了兩句“人行千裏路,馬過萬重山”,就算到了。這一表而過,就是走過場。

為了表敘劇情的來龍去脈,烘托重場戲的緊張氣氛,過場有時也是必要的。如《甘露寺·回荊州》這出戲中,劉備由趙雲保護去鎮江時,“一下子”就到了,並無什麼過場。等到拜訪喬國老,甘露寺相親成功,偕新夫人一起潛離虎口以後,就出現了許多過場。如果略去,便顯不出緊張氣氛和一幕幕“瑜亮鬥智”的扣人心弦。

劉備和孫尚香這兩位主角,在劇中也走了好幾次過場,為的是表演一行在回荊州途中路途遙遠,曆經艱險。

張飛出場後,也帶隊過了幾次場,說明他調集重兵,周密布置,以勝利完成他陷周瑜於天羅地網的使命。

如果沒有蘆花蕩勝利最後這一幕,前此的出出進進就變成純粹的走過場了。

斬草除根

人們常用“斬草除根”這句俗語來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這一詞語最早出自《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後來這“剪草除根”便逐漸演化成了“斬草除根”

京劇《逍遙津》演至《曹操逼宮》,處死伏皇後之後,曹操原是不想再殺死兩個皇子的,但經不住華歆在旁慫恿說的“斬草不除根,逢春當發青”,最終還是把二皇子殺了。在史書《三國誌》裏,華歆可沒有說過這句話;這是劇作者從唐代張柬之誅張易之兄的事情移植過來的。

據《唐書》記載,張柬之誅張易之兄弟後,薛季昶勸他不如一並殺掉武三思,說“斬草不除根,終當複生。”到了《逍遙津》裏,這句話就變成比較通俗的語言,“斬草不除根,逢春當發青。”

這句俗語演變到今天,雖則用字稍有不同,如有“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等,但總的意思不外乎:一種禍患,必須徹底根除,不然的話,就仍有隱患。

裝聾作啞

俗語“裝聾作啞”有個傳說——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農,少時在皇覺寺為僧,是明代的開國皇帝。他於1368年建都南京,定年號為洪武。剛滿四十歲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躊躇滿誌,於是傳下聖旨,大興土木建宮殿,造樓閣,以揚其威。

一日,朱元璋率文武大臣巡視正在建造的金鑾殿,進殿一見造得富麗堂皇,不禁心花怒放,脫口而出:“想當年,俺朱重八打家劫舍,沒想到會有今天之洪福大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