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熟語,即以特殊語言結構形式形成的、常用的固定短語,是成語、俗語、諺語、習慣語歇後語和格言的總稱。熟語是習用的詞的固定組合,語義結合緊密、語音和諧,是語言中獨立運用的詞彙單位。熟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隨處可見,被廣泛應用。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短語,一般由四字構成。如“不刊之論”、“差強人意”、“萬人空巷”、“首當其衝”、“洗心革麵”、“想入非非”等。

諺語也叫“俚語”、“俗語”,是人們口頭廣泛流傳的現成語句,簡練通俗,意思完整。諺語是口頭俗語,較為靈活,容許某些改變,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或作“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或作“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諺語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活到老,學到老”、“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入廟拜佛,入鄉隨俗”、“兩頭淨,不生病”、“人窮誌不短”、“一失足成千古恨”、“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

歇後語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後一部分是“注釋”。“引子”在表義上起輔助作用,表示某種附加義;“注釋”部分是表義重點所在,它表示整個歇後語基本義。如“老鼠進風箱——兩頭受氣”、“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老虎駕車——誰趕(敢)”。“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等等。

慣用語是具有特定含義、形式短小、口語性很強的固定詞組。慣用語是通過描述來表義。首先是語義的雙層性。它除字麵意義外,必須具有深層次的比喻義或引申義。如:“打預防針”、“財神爺”;其次,口語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濃厚。例如“拍馬屁”、“寄生蟲”、“白開水”、“抓辮子”、“吃獨食”、“穿小鞋”、“紅眼病”等,全都具有口語色彩。它們的感情色彩,褒揚、讚許的極少,如“老黃牛”;諧謔、諷刺和貶義的占絕大部分,如“紅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釘”等;中性的慣用語也很少,如“破天荒”、“打遊擊”。

格言是出於名人之手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的規誡性、哲理性、書麵性較強,如“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牛頓),“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知識就是力量”(培根),“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華羅庚)等。

熟語一般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意義上的整體性等特點。它一般來源於三種渠道:一是來自民間口語和名人之言;二是來自古代書麵語;三是借自外語。

本書從浩如煙海的中國語文中收經集典,擷取了由成語、俗語、諺語、習慣語和歇後語等形成的熟語故事和傳說。題材長短不拘,風格各異,通俗易懂,有的近似神話,富於傳奇色彩;有的諷世托喻,發人深思,使人自警,讀來頗有興味。

參與本書編著的人員有李寧、李白、李陽、王亞楠、崔欣欣、齊佩彤、李新一、梁紹文。由於我們才疏學淺,在整理搜集的過程中,由於資料不全,研究不細,以免掛一少十、遺金漏玉,敬望行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