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用麵一鬥、糖醋三升、水二擔,煎漿。及沸,投以麻油、川椒、蔥白,候熟,浸米一石。越三日,蒸飯熟,乃以元漿煎強半,及沸,去沫。又投以川椒及油,候熟注缸麵。入鬥許飯及麵末十斤、酵半升。既曉,以元飯貯別缸,卻以元酵飯同下,入水二擔、曲二斤,熟踏覆之。既曉,攪以木擺。越三日止,四五日,可熟。

其初餘漿,又加以水浸米,每值酒熟,則取酵以相接續,不必灰其曲,隻磨麥和皮,用清水搜作餅,令堅如石。初無他藥,仆嚐從危巽齋子驂之新豐,故知其詳。危居此時,嚐禁竊酵,以專所釀;戒懷生粒,以金所釀;且給新屨,以潔所。所酵誘客,舟以通所釀。故所釀日佳而利不虧。是以知酒政之微,危亦究心矣。

昔人《丹陽道中》詩雲:“乍造新豐酒,猶聞舊酒香。抱琴沽一醉,盡日臥斜陽。”正其地也。沛中自有舊豐,馬周獨酌之地,乃長安效新豐也。

【注釋】

石:古代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灰:碎裂。

故知其詳:“故”前本有“之”,疑衍。

生粒:生的米粒。

屨:古代用麻葛製成的一種鞋。

酒政:有關酒的釀造、買賣等方方麵麵的事宜。

究心:專心研究。

馬周(601—648):字賓王,唐初人。少孤貧,勤讀博學,精《詩》、《書》,善《春秋》。後到長安,深得太宗賞識,授監察禦史,後累官至中書令。酷愛喝酒,酒量甚豪,據說曾在新豐一次喝酒一鬥八升,眾人皆驚。

【譯文】

開始,用一鬥麵、三升糖醋、二擔水煎成漿。等到漿沸,投進麻油、川椒、蔥白,等熟了以後,浸入一石米。三日後,將飯蒸熟,把元漿煎至近一半,等到沸開,撇去浮沫。又將川椒及油投入,等熟後倒入缸麵。放入一鬥左右飯和十斤麵末、半升酵母。等到天亮後,把剩餘的元飯貯存到別的缸裏。拌入放過酵母的元酵飯,加入二擔水、二斤曲,充分踩踏。天亮後,用木擺攪動。過了三日停止,四五日後,就算熟了。

將起初剩下的元漿,加上水浸米。每次當酒熟了後,就取酵來繼續釀製,不必將曲搗碎,隻需要磨麥和皮,用清水搜作成餅,使之像石頭一樣堅硬就可以。當初沒有酒藥,我曾跟著危巽齋之子危驂到過新豐,所以了解得這麼詳細。危巽齋在這裏的時候,曾經禁止偷酵母,以防止私釀;禁止混雜生米,以提高酒質;並且提供新鞋子,以保持釀酒場所的清潔。為了吸引客人,曾用船載著酒來來往往。所以釀造的酒一天比一天好,獲利也越來越多。由此知道有關酒的釀造細節,危先生都非常用心地研究過。

過去有人作《丹陽道中》詩說:“乍造新豐酒,猶聞舊酒香。抱琴沽一醉,盡日臥斜陽。”說的正是新豐這個地方。沛中本來還有一個舊豐,馬周獨酌之地則是在長安城附近仿新建的新豐。

【點評】

《山家清供》中,涉及飲酒的地方頗多,不過,專門詳細談論釀酒的隻有《新豐酒法》一則,這條也被視為了解宋代釀酒文化的重要文獻之一。

林洪自承,他曾跟隨別人親自去新豐參觀過釀酒,所以對於這種酒的釀造流程如數家珍。從他的描述來看,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製曲釀酒。其步驟一般是: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通過蒸煮使穀物碎糊,利用曲黴、酵母的代謝作用製成酒曲,最後將曲料進行發酵便造出了酒。這也是古代基本的釀造酒的方法,先秦時期就已經應用,但究竟源於何時,則尚未有統一意見。宋代釀酒業非常發達,釀酒技術也提高很多,例如宋代的《北山酒經》中,單是酒曲就已經分為三大類十三個品種,而且為了增加酒的風味,曲種中還加入了川穹、白術、蒼耳等藥物。這與林洪所講的新豐酒製曲種加入川椒、蔥白等道理是一樣的。

林洪在介紹新豐酒釀造的時候還提到了一些細節,如釀酒場所要換幹淨的鞋子來保持環境的衛生、提防別人來偷酒曲、禁止夾帶生米粒等等,都非常生動,對於了解宋代的酒業文化,是頗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