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3)

高級財務會計是一門年輕學科。因此,國內外會計學者在高級財務會計內容設置上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甚至是迥然不同的。這從國內外各種不同版本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和專業書籍中可見一斑。本章將對高級財務會計的概念、理論體係、研究範圍、基本內容等進行係統論述,並通過比較國內外主要版本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和專業書籍所涵蓋內容,最後來確定本教材的高級財務會計的概念、理論體係和編寫內容。

高級財務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高級財務會計的產生。

高級財務會計有許多稱謂諸如高級會計學、高等會計學、特殊業務會計學等不同的稱謂大多沒有嚴格的解釋。那麼,到底什麼是高級財務會計呢?高級財務會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本章將係統地討論上述問題。我們知道,高級財務會計像會計上許多其他名詞一樣是從西方引人的,在我國較早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其內容、研究範圍直至編有體例是西方“抑的翻版,應該直譯稱為高級或高等會計,那麼應該包括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部分嗎?教材應該是我們所述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它們內涵和外延應該是一致的。例如,哈佛大學著名管理學會計家卡普蘭教授編寫的教材英文。不過,高級財務會計到底如何界定?它和中級財務會計如何劃分?它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還是需要我們係統的論證和探討,因為迄今為止,仍然存在爭議。

教育大師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因此,首先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高級財務會計的產生過程。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使得現代會計形成兩大分支。

現代會計產生於20世紀初,其標誌是現代會計的基本觀念、公認會計原則和係統的會計理論的出現和形成。因為在20世紀初,會計職業團體不斷發展與壯大,許多新的會計觀念、公認會計原則已經形成,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其特點是在繼承了近代會計的複式記賬、貨幣計量等諸多優點的基礎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尤其會計原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會計行為的準繩。

世紀初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的組織形式逐漸向股份製公司轉化,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分離,股東尤其是小股東不可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但他們卻迫切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營運能力和獲利大小,以決定自己的投資方向,債權人也需要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償債能力,以決定對企業的貸款政策。這就要求會計不能隻為企業管理當局服務,而且要服務於與企業有利害關係的所有集團和個人,因而就產生了以公認會計準則為行為標準的財務會計,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業所有者、債權人、潛在的所有者及社會一般公眾提供通用財務信息,所以財務會計也被稱為對外報告會計。財務會計自20世紀20年代產生以後,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係。其理論體係主要是以公認會計原則為核心以會計理論結構框架為支撐,其方法體係主要是在繼承了傳統會計方法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了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一係列方法。股份公司的發展與完善,使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分離,經營管理權集中於企業的管理當局。他們是企業所有者的代理人,直接管理企業企業經營的成敗,關鍵取決於管理當局的決策正確與否。管理當局為了加強對經營活動的控製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需要會計提供越來越多的與經營決策密切相關的會計信息。而這些信息與企業為外界使用者提供的財務信息有一定的區別,它更側重於管理當局的計劃、預測決策和分析的信息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多樣,在內容上更加廣泛,在時間上更加及時,因而逐漸產生了相對於財務會計的另一重要分支管理會計,即主要為管理當局內部經營決策提供信息的會計,或稱為對內。

報告會計特別是在20世紀30、40年代,隨著以“泰羅製”為標誌的管理科學理論與方法的興起,以及數學模型、電子計算機等技術逐步被引人會計,豐富和發展了會計的內容和方法也增進了會計在管理決策中的作用,最終導致管理會計的發展、成熟。20世紀50年代後管理會計發展極其迅速,成為一門跨學科的會計學分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管理會計進一步從執行會計轉人決策會計階段,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現代會計由於社會經濟需要分裂成兩大分支:一、財務會計;二管理會計。

裂變出的財務會計難以應對社會發展需求導致了高級財務會計產生。

二戰以後,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革命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環境產生了以下巨大變化:

各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從自由競爭逐步過渡形成壟斷,公司間相互滲透形成了龐大的企業集團,母子公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企業間的橫向和縱向經濟聯係更加緊密、依賴性更強,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優化,社會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和依賴性越來越高,會計在企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西方主要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通貨膨脹普遍加劇。1972—1973年,初級產品的價格猛漲,隨之工資相應提高,消費品價格猛漲。其中1973年秋季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原油價格暴漲34倍,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又對早已惡化的通貨膨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波及亞洲及拉丁美洲,通貨膨脹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麵臨的難題。

貿易投資自由化、跨國經營普遍化。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推行產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國際化,拓展國際市場,而且大規模地推行生產資本的國際化,推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擴大,因此,跨國家、跨區域、跨行業的經濟組織日益增多,經營形式多樣化、多角化和多元化,國際經濟趨於一體化。

金融國際化、經濟一體化。由於國際金融市場得以完善,各種衍生金融工具應運而生並得到快速發展,國際資金的流速加強流量增多,期貨交易、融資租賃等行業蓬勃發展,使各國家的交易投資的規模擴大頻率增高國際間的依賴性增大。

企業合並兼並,破產潮流席卷全球。各國企業為了增強競爭實力,占有市場的更大份額,都在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建立聯盟,對資產進行重組、合並。企業在合並、兼並、聯合過程中,突破了國界,出現了跨國度、跨地區、跨行業的大聯合、大兼並和大合並,社會經濟資源得到了較佳配置提高了規模效益,降低了產品成本,創立了品牌,占領了市場。

由於上述環境的變化必然產生許多新的會計業務,而這些新的會計業務又都突破了現有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範圍,其程序與方法並不能處理這些新業務。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企業集團內部存在著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以內部價格轉移財產或勞務的業務往來,為了全麵綜合集團公司整體財務狀況,會計期末應編製集團公司的合並報表,如果是跨國性的集團公司,其所屬國外子公司會計報表中使用的貨幣種類與母公司不同時,還應首先進行外幣報表的折算,然後再編製合並報表。

在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間投資及勞務輸出過程中,必然發生外幣兌換、外幣交易與折算,以及外幣遠期合同、套期保值和融資的互換交易等事項。

通貨膨脹的存在與發展,必然嚴重地衝擊財務會計的幣值穩定假設,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對物價變動影響進行剔除,必然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影響會計信息價值的實現。

“國際金融市場的形成,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創新,期貨市場和融資租賃業務的發展,必然出現風險及逃避風險,遠期彙率與8期彙率、租賃契約、殘值擔保等一係列特殊問題。

企業的兼並與合並、清算與破產,也必然嚴重衝擊會計主體假設與持續經營假設。企業的兼並與合並不僅需要編製合並報表,而且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涉及若幹會計主體,會計人要扮演多種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為不同的主體服務;企業的清算與破產,宣告企業的經濟活動的終結,原有的企業不複存在,這必然與企業持續經營假設相矛盾,如何進行清算破產,這的確是會計領域的一個新問題。

此外,獨資、合夥企業,其業務內容與股份公司差異較大,它們的會計處理又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麵對會計領域諸多的新問題,原有的財務會計的框架難以容納,而這些又是財務會計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在原有的財務會計學的基礎上,謀求建立一門新的學科來解決這些會計領域的新問題,於是高級財務會計在60年代就應運而生。

高級財務會計的發展。

為處理反映上述新的經濟業務,在原有財務會計學的基礎上逐步演變形成了高級財務會計學,從高級財務會計學所涵蓋的內容來看,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高級財務會計的萌芽1936年一1952年。

現代會計從其一產生就孕育了高級財務會計的胚芽。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成功,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由自由競爭逐步走向壟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於是出現了第一次企業兼並的浪潮,企業的兼並、合並必然產生了母子公司,因而也就在會計上必然編製合並報表,以完整地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營運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又產生了第二次企業兼並高潮本次兼並“把一部門的各個生產環節兼並在一個企業,各種工序相互結合,連續作業,形成一個統一運行的聯合體”,企業兼並的第二次浪潮使股份公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導致了合並報表的廣泛使用,從而產生了一些重要思想包括經濟實體的概念合並所產生的商譽問題等等”。在這一時期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出現了輕度、持續通貨膨脹的局麵通貨膨脹必然影響到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引起人們的關注,美國早期會計學家亨利2斯威尼隻8在1936年就出版了《穩定幣值會計》一書,提出了對通貨膨脹進行會計處理的方法,被會計界譽為英文文獻中物價變動會計的首創模式,通貨膨脹會計思想的出現,標誌著高級財務會計進人了萌芽期。

高級財務會計發展期1953年一1974年。

二戰後,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開始由軍事工業向民間工業轉變,這就需要更新設備和擴大投資。而傳統的信貸方式已無法滿足這種日益旺盛的資金需要,在銀行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下,在20世紀50年代就產生了融資租賃業務,以解決各國各行業資金不足的問題,融資租賃業務一出現就促使了租賃會計的產生。1953年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發表了《會計研究公告第43號提出融資租賃會計處理方法的若幹意見。

世界經濟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局麵,科學技術的突破,新興工業部門如計算機、激光、宇航、核能、海洋開發、合成材料等部門相繼興起必然要求擁有巨額資金的強大壟斷企業,因而出現了第三次企業兼並浪潮,“本次企業兼並是以混合兼並占主導地位,把互無關聯的各類企業,通過兼並,湊合成一個混合體,這個混合體在一個企業主統一指揮、統一管理、統一經營下進行運轉”。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針對企業兼並浪潮,於1959年分別發表了會計研究公告第51號《合並財務報表》,對合並報表的編製提出了若幹指導意見。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了持續的通貨膨脹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有用性產生了較大的衝擊,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開始對此關注,並進行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觀點,例如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和急進學派等這些不同的學派,構成了物價變動會計的雛形,針對物價變動對財務會計的影響,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於1963年發表了其第6號會計研究論文集《呈報物價水準變動的財務影響》。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八四於1960年發表了第3號公告:“重編一般物價水準變動的財務報表”,以指導會計處理物價變動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國家對企業加強了所得稅的征管,允許應稅收益與會計收益有一定的區別,如何重新計算應稅收益將直接影響到企業交納所得稅的多少,影響企業的淨收益,因此所得稅會計也應運而生。

高級財務會計的成熟期!

進人20世紀70年代,在60年代企業兼並的基礎上形成了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跨國集團公司的出現,必然引起會計計量單位的多元化,即外幣和本位幣的雙重計量單位,於是就產生了大量的外幣業務和彙兌業務。跨國集團公司編製合並報表還涉及外幣折算問題等,這些都是財務會計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指導處理。

這些新的會計事項,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於1973年頒發了第1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外幣業務的揭示”,1975年頒布了第8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外幣交易和外幣財務報表換算的會計處理”,20世紀70年代以後就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外幣業務會計。在這一時期,西方國家已健全了期貨交易市場,尤其是金融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如1972年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先推出英鎊、加拿大元、聯邦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期貨合約交易以回避彙率風險197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率先推出第一張抵押證券期貨合約回避利率風險,1982年美國堪薩斯城期貨交易所推出第一個股價指數期貨合約一價值線指數期貨,以回避股市風險。1973年美國芝加哥成立了期權交易所,1982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進行了世界上第一筆外彙期權交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引進了美國國庫券期貨期權。大批的期貨交易,也就必然引起大量的期貨交易的會計事項,為了指導這些期貨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扮於1984年頒布了第80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期貨合同的會計處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期貨會計處理方法,形成了期貨會計。

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加劇,形成了許多物價變動會計理論與模式:般物價水平會計,其奠基人是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斯威尼。他在1936年出版的《穩定幣值會計》一書提出了等值美元會計思想,在70年代以後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與發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於1977年發布了其第8號準則公告《會計對物價變動的反映》,1981年發布了第15號準則公告《反映物價變動影響的資料》,989年發布了第29號準則公告《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財務報告》,形成了係統的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的理論與方法。0現行成本會計模式主張以現行成本來代替曆史成本以消除各個企業所承受的個別物價變動影響。其理論創始人為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愛德華茲。他於1961年發表了《企業收益的理論和計量》一書,指出了采用現行成本計量的理論,該理論在70年代以後得到較快的發展,並獲得了會計職業團體的支持,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320於1978年發布第190號《會計文告集》,要求證券上市的各大公司必須編報現行重置成本報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上述公告中也予以支持,要求各大公司不僅編報一般物價水平會計補充報表,而且還同時要求編製現行成本會計補充報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家的會計職業界,亦追隨美國和英國,陸續發布了現行成本會計征求意見稿,並試行現行成本會計。0變現價值會計。主張以資產的現時價或變現價值為計價標準。主張按資產的現時價值計價。60年代,澳大利亞的會計學家錢伯斯在《算盤》雜誌上發表《通貨膨脹會計:方法的問題》豐富與發展。

世界經濟進人了一個產業結構大調整時期。在這種形勢下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第四次企業兼並浪潮。在浪潮中,企業的經濟業務又發生了許多變化,例如國際間相互投資,母子公司的投資,為了逃避各種稅收,利用各國的稅法和有關法律,進行內部價格轉移和財產轉移等,對原有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外幣業務的處理以及合並報表的編製形成了較大的衝擊,為:會計理論界也積極尋求對策,例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於1987年頒布了第96號《所得稅會計》,1988年發布了第10:號會計準則公告《所得稅法》,1989年又頒布第103號和1991年、1992年分別頒布了《所得稅會計》1981年頒布了第52號會計準則公告:“外幣稅收”,1982年頒布了第57號會計準則公告“有關聯者的揭示”和第70號會計準則公告:“財務報表與物價變動:外幣核算”,以期指導處理第四次兼並浪潮所產生的新的會計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