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篇 肝脾、淋巴結及網狀內皮係統疾病(1 / 3)

第一章肝脾腫大的診斷程序

肝脾腫大是兒科臨床較常見的體征。引起腫大的原因很多,情況也比較複雜,涉及多係統的疾病。診斷中可見肝脾腫大本身引起的症狀,但更多的是原發係統和原發病的症狀和體征。本章重點介紹導致肝脾腫大的一些兒科常見病,有關這些疾病具體診斷問題,將在各個疾病的係統中敘述。

由於解剖和生理上的聯係,往往肝脾兩者同時增大,以何者增大為主、增大的程度,隨病種不同而異。正常嬰幼兒-可於鎖骨中線右肋緣下觸到肝大小為2厘米,劍突下更易觸及。6~7歲以後應在肋弓內觸及,僅少數兒童可在肋緣下觸及,不超過1厘米。若超過上述範圍,則為肝髒增大。當右側肺氣腫、胸腔積液或氣胸時,肝髒可向下移於肋緣下,其實本身並未增大。因此,應注意肝髒上界和下界,明確是否肝髒真正增大。正常新生兒可在左肋緣下觸及脾髒1~2厘米,1歲以後就不應捫及。在左上腹腫塊是為脾髒後,應注意到脾髒增大的特點。脾髒在腹腔前麵,較淺表而易觸及,隨呼吸而上下移動,與肋緣間無空隙,邊緣清楚,可觸1~2個切跡。

第一節引起肝脾腫大的常見臞因

一、肝脾在胎兒期是重要造血器官出生後一般不再參與造血。但當比較嚴重的貧血時,肝脾可恢複胎兒期造血,呈現骨髓外造血功能,以致腫大。

二、肝髒有豐富的血管網

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血液供給。脾髒有大量擴張的毛細血管和有孔的竇狀隙,可作為血液循環中血細胞的暫時儲蓄所。因而,各種能使肝脾造成充血的疾病,均可使肝脾迅速增大。

三、肝靜脈收集肝毛細血管係統的血液

進入下腔靜脈,當患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炎等,使下腔靜脈受阻時,可使肝靜脈血液流出受阻而肝髒增大。脾靜脈與腸係膜上靜脈結合而成門靜脈,其血液先進入肝髒,再經毛細血管係統到肝靜脈,再由肝靜脈到下腔靜脈。因此,當肝靜脈流出受阻時,可影響脾靜脈而使脾髒增大。

四、肝髒的星狀細胞有細菌

合成球蛋白等作用,這與免疫功能有關。脾髒屬網狀內皮係統,是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器官。因此各種與感染、免疫有關的疾病,均可引起肝脾增大。

五、鉍細胞在網狀內皮係統(主要是肝脾)中被破壞後產生膽紅素。

膽紅素由網狀內皮細胞釋放入血中,即為間接膽紅素,再由肝細胞攝取,大部分在滑麵內質網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形成直接膽紅素,再運送到內網器,經微絨毛分泌到毛細!:膽管,成為膽汁的成分。因此,影響膽紅素運轉和排泄的疾病均可引起肝腫大。

六、肝脾與造血功能有關,各種血液病均可發生肝脾增大。

七、肝髒與蛋白質、脂肪、破水化合物代謝密切相關,與脾髒也有一定關係。

因此,這三大營養素代謝障礙時肝脾可以增大。

八、肝髒是機體主要解毒器官

一切藥物,毒物中毒時肝髒可見增大。脾髒是破血器官,通過免疫關係或血細胞本身的變異,可以在脾內破壞而致脾增大。另外一些栓子也易在脾血管內形成栓塞而使脾增大。

第二節資料的收集

一、病史

要注意發病年齡、起病急緩、病程長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史。各種病史伴有症狀,如發熱、黃疸、貧血、嘔血、便血等,並注意這些症狀出現的先後關係。如巨細胞包涵體肝炎,先天性膽道畸形見於新生兒期;地中海貧血、營養性貧血、勒雪氏病見於嬰幼兒、惡性腫瘤、高傑氏病、肝糖原累積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血吸蟲病、華支睾吸蟲病、慢性縮窄性心包炎、何傑金氏病、肝豆狀核變性、惡性網狀細胞增多症多見於學齡期。各種感染、結締組夢、病、網狀內皮係統病常伴發熱;代謝障礙和瘀血性肝脾腫次無發熱;肝膽疾病多伴黃疸;血液病見明顯貧。

二、體格檢查

因涉及多係統疾病,因此,必須作全麵而詳細的檢查。注意營養發育情況,有無急、慢性病容,有無浮腫及呼吸因難,貧血外貌或皮膚黃染,出血點或瘀斑的形態及分布部位,有無蜘蛛痣或肝掌,頸靜脈或腹壁靜脈有無怒張,心肺有無異常所見,淺表淋巴結有無腫大。肝脾的檢查應包括:增大程度、硬度、表麵是否光滑、進緣是否清楚、有無壓痛及叩擊痛。肝髒的增大分為四度:

1.輕度:肋緣下至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水平以上。

2.中度:肝下緣達劍突與臍中點水平線和胳與髂脊連線的中點水平之間。

3.歌度:肝下緣在臍與髂脊連線的中點水平線以下,蹄未入骨盆。

4.極重度:已入骨盆,橫過中線。

脾髒增大分三度:

1.輕度:深吸氣時脾在肋下3厘米以內。

2.中度:肋下超過3厘米,但未過臍水平線。

3.重度:肋下超過臍水平線以下。

肝脾的硬度分三度:

1.一度:質柔軟,如指按口唇的硬度,屬正常梗度,也可見於一般急性感染時肝脾的增大。

2.二度:略硬,如指按鼻尖的硬感,見於急性肝炎、肝膿腫、充血性心力衰竭、脂肪肝、肝血吸蟲病、充血性脾腫大等。

3.三度:硬度明顯增加,如指按眉間硬感,見於慢性肝炎、肝硬變、肝癌、慢性瘧疾、黑熱病、白血病、肝澱粉樣變性等。

肝脾增大的原因很多,涉及實驗室的檢查項目也極為廣泛。因此,必須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篩選。

第三節實驗室檢查

一、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

通過三大常規檢查有時可獲得一些線索,為進一步作其他檢查,提供了依據。外周血常規檢查應包括紅細胞總數及其形態,血紅蛋白,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要注意幼稚細胞及特殊細胞,血小板計數及形態,網織紅細胞數量。在外周血塗片中還要注意瘧原蟲等,疑有寄生蟲病時,應加查嗜酸細胞計數。尿常規檢查包括有形成分和蛋白、三膽(即尿膽原、尿膽素、膽紅素大便檢查包括潛血、紅細胞、膿細胞和蟲卵、寄生蟲、必要時應作漂浮法檢查,還應注意阿米巴滋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