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大三,係裏這學期的寫作要求是關於舊時代農村生活提材的,也是就是對舊中國的研究。我在學校諾大的圖書管裏搜尋著可用的信息,偶爾的一行字映入我眼中—“1976年西寺鄉撤鄉並入西口鎮”,“西寺”從哪裏聽過呢?我努力想著,我確定我聽過這個名字。躺在床上想了一個晚上也想不起來,後來迷迷糊糊的睡著了,我夢到的小時候的那一幕,剛進門的母親對我說的那些話
“我們明天要去一個地方!”
“哪裏啊?”
“十二裏莊”
“那裏哪裏啊?”
“河那邊的西寺鄉!”
我猛的坐了起來,同宿的室友嚇了一跳。看看我接著睡了,她們習慣了我這個樣子,我總是與她們格格不入的。
“西寺,十二裏莊!”我念叨著這兩個名字。我記起來了,那個地方我小的時候去過……
天剛亮,我早早的來到圖書管,找到昨天看到的那本書,翻開細細看著,在介紹上赫然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十二裏莊,因距鄉中心十二裏而得此名,全村僅50餘戶之多,以白姓為主。1947年3月日軍侵華時慘遭炮烘,一夜成來平地,全村皆遇難,後無此村。”
這些看得我一身冷汗,還真有這個地方,那小時候不是在做夢啊。可是60年前此村就沒有了,那我去的那個地方是哪裏啊?我越想越惶恐。抓起手機撥通了家裏的電話:
“喂,媽啊!”
“敏兒啊!”
“是我,媽、我問你個事啊?”
“怎麼啦?什麼事啊?”
“你知不知道河北有個十二裏莊啊?”
“十二裏莊?沒有啊,沒聽說過啊!怎麼啦?”
“在西寺鄉的那個!”
“西寺?”
“是的,媽你想起什麼來了嗎?”
“西寺……你姥姥好像是那裏的!”
我頓時蒙了,怎麼會牽扯外婆?
“外婆是那裏的?外婆不是我外公一個村的嗎?”
“你外婆是被收養的,小時候聽你姥姥說過,她十多歲的時候在鄰村姨家住著,夜裏她的村子被日本鬼子炸沒了,我奶奶,也就是你老姥姥是你姥姥的親姑,就把他接來了……對,你姥姥是那裏的!”
“哦!”
“你怎麼想起來了問這個?”
“沒……我們要寫一些關於這方麵的東西,所以問問你,想從你那裏找點材料!”
“哦!”
“媽,再問你個事?我姥姥本姓是什麼啊?”
“你姥姥性白,那個時候人都沒有名字,他老姥爺四十歲才有的你姥姥,看著嬌,所以大人們就叫他”嬌嬌,後來嫁了人就沒人叫這個了。“
”哦,我知道了,沒別的事了媽,我先掛了“
……
十一國慶有七天的假期,這次我回家了。到家後的第二天便開著父親的灰色小車去了河北。一路的打聽,其實那裏離我家真的不遠,記得到一路打聽到西寺的時候隻用了不到一多個小時,而當年的西寺鄉,現在也成了西寺村。我向路過的人打聽十二裏莊,可惜,他們都說沒聽說過這個村子。畢競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當我想放棄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什麼,於是我換了一個問法,我開始向年紀稍大點的人們打聽從前西寺鄉的中心在哪裏!終於在一個花甲老人的指引下,走到了一個稍寬點土路上。他說前方的十字路口,差不多就是中心,當年那裏很繁華的。我開車沿著路向西駛去。我記得書上有記載過:”十二裏莊,因距鄉中心十二裏而得此名“。越往西去,越是荒涼,四周全是地,哪有什麼村子啊。到是路過的那棵柳樹倒挺醒目的,看上去得百十年了。行駛器上顯示我已走了十多公裏了,依舊還是農田,什麼都沒有。不得已我放棄了此次行程。回家後母親問我一整天不見人做什麼去了,我撒謊道是去同學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