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在這荒穀中,冉傾珞的名氣算是響徹了,一曲引奏,引得百鳥來朝,也許不久之後在整個大漠之中都會傳為一段佳話。
眾人漸漸散去,許多人還戀戀不舍地留在棧橋之上,期待著染青蘿再奏一曲。那賣琴的人也是聽得心魂交錯,此時緩過神來,驚訝的對冉傾珞道:“姑娘真乃大國手也。此等精妙琴藝,放眼當今天下恐怕已是無人能急,能與姑娘相比者,也唯有這張琴的主人了。”
冉傾珞道:“這張琴的主人?”
那人道:“這張琴名為焦尾,乃東漢留下來的名琴。姑娘也試過了這琴的音色,這琴的質地與音準自然就不必我再細說了吧。姑娘也都清楚,這樣吧,我看姑娘與這焦尾琴甚是有緣,我就便宜一點賣給你吧。”
冉傾珞道:“多少錢,我買了。”
那人嘿嘿一笑,道:“小可隻收你兩千兩紋銀如何?”
冉傾珞驚道:“這麼貴!”
那人道:“姑娘若是知道這琴的來曆,就更不會說貴這個字了。這琴貴是貴了點,但是在您的手中,那就是無價之寶啊。”
冉傾珞道:“來曆?”
那商人娓娓道來,冉傾珞靜靜地聽著,原來“焦尾”是東漢著名琴曲大師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裏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醜聞陋習,他總是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對其生厭。再加之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時常在靈帝麵前進盡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
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獨身一人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舍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嗬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裏,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誌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歎前途渺茫的悵惘。
男兒有誌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累世以來都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共同憤恨。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裏撫琴長歎,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裏,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劈裏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鍾,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灼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後人有對聯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聽罷這焦尾琴的來曆,冉傾珞心中對這位琴藝大師蔡邕又是敬仰了幾分,可是她一摸錢袋,才發現錢財根本不夠,加之魂蘊之中儲藏的錢幣。加起來也不過一千多兩。這琴無論如何也是買不起的。隨即搖了搖頭,準備離開。那人看冉傾珞似乎囊中羞澀,道:“姑娘要不再考慮考慮?”
“能不能再便宜一點,我的錢不夠。”
那人無奈道:“這張琴是小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兩千兩銀子,實在是不能再少了。”
冉傾珞心中自然是極想要的,隻不過大部分錢財都在史雲揚身上,她身上的錢帛本就不多。一路上還有相當大的花費。更別說根本不夠了。冉傾珞看了看,就準備無奈的離開。
剛走了幾步,忽然聽得一個健朗明快的聲音說道:“這張琴我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