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朝的困境(1 / 2)

漢曆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蕩民人。   《資治通鑒》

太史公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乃至春秋戰國,各國君主多源於一方諸侯,血統高貴,彼此之間互為姻親。

秦滅六國,天下一統,六國之民皆為黔首。

始皇即崩,六國遺族紛紛複國。

經過幾番角逐,最後得天下的卻不是哪方諸侯勳貴,反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平民。

劉邦的稱帝打破了千年的規則,‘平民亦可稱帝’中國由此從貴族時代進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民時代。

為了顯示自己的不凡和稱帝的合法性,關於劉邦的生具異象,天生龍種,醉斬白蛇等種種神奇便流傳起來。

從高祖開國到景帝是西漢的前期。

這一階段王朝在總結秦短祚而亡的教訓上實行道家“無為而治”,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手段。

武帝、昭帝、宣帝時期是為西漢的鼎盛時期。

為進一步加強王權,“君權神授”理論得到發展。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闡述: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強調‘天’的至高無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強調皇位的轉移取決於天意。

“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觀天心之仁愛仁君,而欲止其亂也”強調天人感應。

同時為統一思想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

由此從思想上奠定了‘漢統’的地位。

物極必反,盛極則衰,古今由是。

自元帝時,盛世王朝之下的陰影漸漸露出端倪。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76年-前33年),在位16年。愛好儒術,任用宦官。統治期間,政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加之賦役繁重,農民紛紛破產,或賣身為奴、或淪為流民,西漢開始由盛而衰。

其後成帝即位並沒有著手解決問題,反而任人唯親,乃至母係(即王政君)一脈‘一日五侯’,顯貴非常;後宮中更是寵愛趙氏姐妹乃至自絕皇嗣;放任外戚權貴欺壓百姓,對平民之苦視而不見。

哀帝為太子時目睹了成帝時代政權脫離王室情形。登基之後對王氏外戚多有打擊,提拔傅氏、丁氏與之對抗,屢次誅殺大臣,以奪權為目的,想效法漢武帝和漢宣帝,加強君主之威。

雖然不久王氏便屈居下風,但是新興的傅氏、丁氏囂張跋扈尤勝王氏。哀帝寵任奸佞,聽信讒言,憎恨忠直的臣子,搞得朝中烏煙瘴氣,民間更是怨聲載道。

哀帝在王氏落敗之後便漸漸倦怠起來,縱容外戚專權又無力改變朝中現狀。對現實的不滿使他慢慢地便收起了對朝政的用心,將心思全然放在遊樂之中甚至沉溺於宮闈之樂。

董賢是哀帝的男寵,深受其寵愛,出則陪同乘車,入則隨侍左右,賞賜累積有巨萬。有一次睡午覺,董賢斜身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想起床,但董賢還沒睡醒,哀帝不願驚動他,於是就把袖子割斷了再起床。這就是著名的‘斷袖’之說的來源。

因為寵愛董賢,哀帝詔命董賢的妻子可以經向門使通報姓名記錄在案後進入皇宮,住在董賢在宮中的住所;又召董賢的妹妹入宮,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任命董賢的父親董恭為少府,賜爵關內侯;將作大匠為董賢在北宮門外建築宏大的宅邸,裏麵有前後大殿,殿門寬闊,工程浩大,豪華精巧絕倫;賜給他武器庫裏宮中專用的兵器和皇宮的珍寶,宮中珍寶物品上等的,全都被挑選進了董賢的家裏,而皇帝所用的不過是次一等的了;連皇家喪葬用的棺木、珍珠連綴製成的壽衣、玉璧製成的壽褲,都預先賜給了董賢,無不齊備;又下令讓將作大匠在哀帝的陵墓義陵帝為董賢建築墓園,內修別室,還用堅實的柏木,大頭朝內排壘在棺外。墓園外修築巡察道路,圍牆有數裏之長。門闕和用作守望防禦的網狀障牆十分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