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自動縫紉技術的應用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主要應用在研究方麵,NC技術應用於縫紉生產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1975年上海手套一廠利用計算機進行設備控製,隨後逐漸擴大到服裝縫紉生產的各個領域;1980年至1992年出現了快速擴大趨勢,但由於受當時計算機技術水平和成本的限製,整體應用水平不高,計算機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1992年以後,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成本的直線下降,計算機在服裝生產的應用發展迅速,對服裝企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服裝自動縫紉係統
(一)服裝縫紉的NC技術(數控技術)
1.NC技術
NC(Numerical Control)即數控技術,指利用計算機對機械運動及加工過程進行控製的一種方法。NC技術是CAM技術的一個組成,在服裝自動縫紉技術的應用是指采用計算機控製縫紉機械。通過計算機不同程度的輔助參與,服裝縫紉機械的運轉更加快速和智能,縫製質量更加精良,工人操作更加容易,可節約較多的生產人員和管理人員,大幅提高了服裝縫紉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NC技術在縫紉機械的應用方麵十分普及,種類非常繁多。其中平縫機的使用率最高,計算機平縫機是計算機技術之上形成的機電一體縫紉機械,計算機控製不僅代替了普通平縫機中的某些傳統的機械部件,還使機器具有某些智能。計算機平縫機普遍采用以單片微處理機為核心的計算機控製係統,機器不僅具備自動切線、自動挑線、自動反縫、自動停針、自動撥線、自動倒針、用戶合理的設定縫製針數,還能由用戶操作完成多種模式的操作,實現多種式樣的重疊縫和程序縫等,同時計算機控製的機電伺服係統所特有的無級調速、輕柔啟動、精確定位、故障自動診斷和顯示等優越性能,給操作和維修帶來極大方便,對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等方麵有著特別重要意義。
2.工作原理
(1)主控模塊。由微型單片機以及外圍接口電路組成,負責接受指令信息並且發出控製縫紉機的指令,微型單片機是核心。主控模塊發出的指令包括兩大部分,第一是電機驅動電路模塊,這一模塊驅動電機使縫紉機運轉工作,是整個縫紉機運動的主要控製部分;第二是電磁閥處理電路,這一模塊包括電磁離合器以及各種功能電磁閥(挑線閥、剪線閥、反縫閥等),通過主控模塊發送的指令完成各種智能工作,如挑線、剪線、反縫等,這一過程和輸入指令中的按鍵信號部分一起體現了計算機縫紉機的智能化和自動化。
(2)腳踏板信號檢測輸入端。這一電路模塊將縫紉機腳踏板的信號通過信號轉換接口轉換成數字信號,一般情況下,計算機平縫機的腳踏板信號有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兩種。模擬信號類似於一般腳踏縫紉機,是指連續蹬腳踏所產生的信號;而數字信號則是腳踏位於固定位置時所發出的信號,這兩種信號都是用來控製縫紉機縫針速度的。模擬信號需轉換成數字信號才能被主控模塊接受。
(3)反饋信號模塊。主要是對縫紉機運行速度測量以及縫紉機機頭限位信號采集,及時反饋給主控模塊以隨時調整縫紉機速度。
(4)按鍵信號輸入端。通過按鍵信號處理器將用戶所發出的運行、停止、暫停、挑線、剪線、反縫等指令傳遞給主控模塊,以使主控模塊處理並發送指令控製縫紉機的動作。有些縫紉機還可通過這一模塊編寫程序,預先設計縫製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參數。
(5)時鍾控製電路。主要是向主控模塊發送預設縫紉時間和縫紉節奏的。預設時間可設定縫紉機的工作時間,以控製縫紉機的啟動和停止;縫紉節奏可控製縫紉機的縫紉間歇即速度,可在一個縫紉過程中設定不同的速度等。
(6)複位電路。將主控模塊的電路全部複位到初始狀態。
(二)服裝縫紉柔性吊掛係統(FMS)
1.FMS技術
服裝縫紉吊掛係統是CAM技術在服裝縫紉生產中的重要應用,也是服裝CAM技術研究的熱點。該係統根據生產加工工藝的要求,通過計算機程序控製,自動將衣片、半成品及成衣按加工順序輸送到各個加工工位,並且直接輸送到每個操作人員最方便的位置上。這種係統實現了縫紉中的運送過程自動化,使以前人工捆綁運送衣片配件等工作由計算機控製機械裝置自動快速準確地完成。
2.係統工作原理
服裝柔性吊掛係統基本構成是一套懸空的物件傳輸係統。
係統由按照工藝要求排列的各個工作台(工位)連接而成。可將不同工序、不同層麵甚至不同建築物之間的工作站連接起來,使產品方便地進行傳遞。軟件部分是由中央主控機以網絡形式連接每一個工作站內的智能終端機,通過中央主控製機屏幕可即時了解當前生產情況,以實現對整條流水線的實時管理控製,使生產管理有較好的可見度。係統根本改變了服裝行業傳統的捆紮式生產方式,有效地解決了製作過程中輔助作業時間比例大、生產周期長、成衣產量和質量難以有序控製等問題,對服裝企業小批量、多品種、短周期的市場需求,形成快速反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該係統還可避免傳輸過程中的折皺、汙損、錯號,保證了服裝的加工質量,同時工藝編排方便靈活,非常適用於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
3.係統工藝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