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佳華的博士論文《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政府權力運行機製重塑研究》,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采用規範研究與經驗研究法、政治生態研究法、曆史分析法、係統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對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社會轉型的本質、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基本理論、存在的阻滯現象、重塑的指導原則與目標以及政府體製改革等問題,進行了較係統、深入的探討,文中所提的一些思路與觀點有一定的創新之處。
檢驗與評估政府權力運行機製,是政府權力機製設計與政府體製改革取向的關鍵要素之一。其中設計某種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科學評估框架,尤為重要。顏佳華博士的論文運用係統分析的方法與公共管理理論,設計了一項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評估指標體係。它從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結構、運行、績效、發展四個環節較全麵地考察政府權力運行機製。它對政府權力運行結構的考察,關注權力範圍、權力部門配置(同級政府的權力部門配置、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部門配置)、政府權力之間的關係;它對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運行過程考察,關注運行的目的、程序、保障、監控、過程狀況等環節;它對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績效考察,關注設計與運作成本、經濟、政治、社會的績效;此外它還對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發展完善加以相應地考察。
顏佳華博士提出的政府運行機製評估框架,是他的博士論文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中國社會轉型期,政府權力運行機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政府權力機製重塑的動力、原則、目標,並就進一步推進當代中國的政府體製改革,提出了一些積極的建議,顏佳華博士的理論探索,對於當前中國政府的職能轉變與建設服務型政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製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21世紀中國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建設,同樣應該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和遵循公共事務管理規律、世界各國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規律,以科學的態度與方法,逐步推進。
顏佳華博士的論文在關於進一步完善當代中國政府體製改革的理論思考一節中,遵循了這一基本思路。例如,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麵,論文提出職能轉變並不是政府職能消失,而是職能在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轉移,是政府將部分行政管理職責轉移給社會、企業、市場;在黨政關係問題上,論文提出“建立協調的黨政運行機製”,既能保證黨對政府的絕對政治領導,同時又能使政府具有獨立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權力,這些觀點符合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的國情。
又例如,在借鑒西方國家政府體製改革的經驗時,論文明確指出,由於中西方國家國情的本質差異,因此,借鑒當代西方國家政府體製改革經驗時,“一定要有選擇,要有取,要有舍。”
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的市場經濟與現代化進程,市場機製發育已經比較完善。20世紀末,隨著凱恩斯理論的式微,國家幹預逐漸減少,政府權力運行機製的改革重點,主要是放鬆管製,將部分政府職能向市場與社會轉移。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因此政府權力運行體製建設,既要注意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又要注意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體製運行曆史悠久,現行的改革具有某種修補性的調整,中國政府體製的改革,依據經濟體製轉軌的客觀要求,需要製度創新與全麵重塑政府權力結構和功能;當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政管理改革顯示出“規製緩和”與“去規製化”的特點時,當前中國政府體製改革則更多地追求法製化。
顏佳華博士的這些理論思考,顯示出較高的立意與境界以及作者駕馭較大理論課題的能力。
顏佳華博士在公共管理方麵研究多年,有一定的造詣,已經出版了幾部學術專著,今天他的博士論文的出版,標誌著他在此領域的探索,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的指導教師,我為他的點滴成績感到由衷的高興,期望他在學術研究與理論探索上,永不滿足,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當然,由於雙肩挑,成文時間相對不足,顏佳華博士的論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果能夠加入更多的案例分析,甚至辟出專門章節作個案分析,論文的理論分析會更生動,文章的說服力會更大。
同濟大學教授、華東師大兼職教授周敏凱博士200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