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葉劍英與香港、澳門的不解之緣(1 / 3)

葉劍英與香港、澳門的不解之緣

偉人風采

作者:陳雷剛

葉劍英本身就是歸國華僑,一生與香港、澳門結下了不解之緣。民主革命時期,葉劍英或途經港澳,或避居港澳,或密赴港澳地區開展革命工作和抗日救亡工作,展現了他獨特的韜略和才能,為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對港澳地區和港澳同胞產生了深厚情感。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我黨最早負責分管港澳事務的領導人之一,葉劍英基於廣東與港澳的特殊關係,相繼提出了“海洋戰略”和“特區戰略”,致力於發展港澳與內地的經濟交流合作,為港澳和平回歸祖國奠定物質基礎;在愛國的港澳同胞中開展統戰工作,為港澳和平回歸祖國凝聚民心;正確處理與港澳有關的事務,為港澳同胞辦實事,夯實港澳和平回歸的民意基礎;不僅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港澳問題,為港澳和平回歸、實行“一國兩製”創造了重要的政策、製度條件,而且身體力行地推動港澳回歸祖國。

解放前密赴港澳地區開展革命工作和抗日救亡工作

葉劍英出生於中國著名僑鄉廣東省梅縣,梅縣自古稱梅州、嘉應州,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邑。梅州市的港澳僑胞人數約占香港、澳門居民總數的十分之一,這使葉劍英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對港澳有著特殊的情愫。

葉劍英一生曾7次到達香港,都是發生在解放前。1916年,因家中貧困,中學畢業的葉劍英在一位“水客”叔叔的帶領下,途經香港,到馬來西亞謀生。在馬來西亞打零工期間,葉劍英經常遭受資本家的白眼,感受到莫大的侮辱。1917年,雲南都督唐繼堯派人到南洋宣慰華僑,招收華僑子弟入雲南講武堂就學。葉劍英胸懷大誌,立刻報名參加了考試,並被順利錄取。1917年夏,葉劍英和幾個考上雲南講武堂的夥伴一起踏上了歸國之路。

從雲南講武堂畢業之後,葉劍英回到廣東,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在陳炯明策劃武裝叛亂,孫中山在廣州蒙難的55天裏,擔任海軍陸戰隊營長的葉劍英始終忠於職守,率領士兵護衛著孫中山北上之後,避居香港。在香港,葉劍英同粵軍華僑陸軍學生救國會一起,在粵籍華僑、海外華僑以及社會賢達、愛國人士中奔走呼號,揭露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的真相,宣揚孫中山的正義立場。在派人與孫中山取得聯係之後,他根據孫中山的指示,迅速在香港通過愛國僑胞向南洋華僑籌款,以支持北伐正義之師。募捐活動很快得到熱烈響應,一筆筆捐款由南洋各地寄到香港,由葉劍英等人送至北伐部隊,支援作戰。

1927年7月上旬,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很快與中共廣東省委軍委負責人黃錦輝取得聯係,並受其領導。10月上旬,葉劍英密赴香港,與中共廣東省委委員惲代英交換了情況,商討了廣州起義的相關問題。

廣州起義失敗後,葉劍英與母親、弟弟葉道英一起隱居在香港九龍大博墟。在港期間,葉劍英先後與到港的聶榮臻、惲代英取得聯係,並出席了在港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會議。此次到港,葉劍英還與在港澳地區活動的中共秘密黨員梁廣、柯麟、柯正平等人取得了聯係,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秋,在中央的安排下,葉劍英從香港乘船到上海,後赴蘇聯學習。從蘇聯學習回來後,葉劍英再次從上海到香港。在暫住香港期間,葉劍英秘密會見了不少中共秘密黨員,交流了革命思想。在大埔交通站站長盧偉良的護送下,葉劍英經“紅色交通線”於1932年4月初到達了中央蘇區。

1938年5月上旬,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參謀長兼中共長江中央局參謀長的葉劍英由武漢到香港治病,這是葉劍英一生最後一次到香港。在香港治病期間,葉劍英一有空閑,便從事各種抗戰工作。他曾到“旅港嘉屬商會”首屆會長潘君勉家中做客,啟發他為抗戰事業多做貢獻。經過葉劍英的動員,深明大義的潘君勉主動捐款給八路軍購買西藥和醫療器械。葉劍英病愈後,還專門由香港坐船到澳門鏡湖醫院柯麟處,暢談別後概況。因柯麟經常來往於澳門、香港之間,於是葉劍英建議柯麟發動香港、澳門同胞,海外僑胞捐款捐物援助八路軍等抗日戰士抗擊日偽軍。柯麟及其朋友立即響應,大力支持黨的抗戰事業。在葉劍英等指導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亦發動港澳同胞、遍布世界各國的華僑援助祖國神聖的抗日戰爭。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均紛紛捐出了大筆錢款及各種醫藥等物資。為了答謝港澳各界朋友與海外僑胞對抗日戰爭的援助,葉劍英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同誌多次寫信或致電表示崇高敬意和感謝。1938年夏,周恩來、葉劍英、廖承誌以及潘漢年致電新加坡各華僑團體,表示:“諸僑胞忠誠愛國,累寄款項援助,不僅同人等萬分欽佩,益使我前線英勇將士為之感奮。”

離開香港的時候,葉劍英還專程去澳門鼓勵柯麟、柯正平兩兄弟在香港、澳門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擴大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創造條件和將來的工作打下基礎。同時提醒他們在港澳要穩紮穩打地開展工作,要小心謹慎、機警行事。柯氏兄弟牢記葉劍英臨別贈言,在港澳更隱蔽地開展秘密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在葉劍英鼓勵下,柯麟派一些醫生、護士到珠江三角洲從事醫療救護事業。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後,他接待了一批著名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到澳門。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羅明、知名作家張天翼以及秦邦憲的妻子劉群仙等先後在鏡湖醫院治病。

創造性地提出“海洋戰略”和“特區戰略”

港澳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大曆史遺留問題。三大戰役結束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開始著手考慮這一問題,最終決定對港澳采取“暫時不動、維持現狀”的政策和“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毛澤東在1949年2月與蘇聯代表米高揚會談時曾指出: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決。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采取另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采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控製它,對我們對世界的貿易不利。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作最後決定。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中央決定,港澳工作的具體事務由中央華南分局領導。以葉劍英為首的中央華南分局采取了正確的措施,積極發展港澳與內地經濟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港澳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為最終解決港澳問題奠定了物質基礎。

首先,基於廣東與港澳的特殊關係,葉劍英創造性地提出了“海洋戰略”,將港澳工作確立為“海洋戰略”的重要一環。1949年9月,葉劍英在贛州會議上提出了“鞏固城市,依靠農村,麵向海洋”的海洋戰略。將廣東的中心工作分為3類:農村工作、城市工作和海島工作。此3類工作相互聯係,相互依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實施“海洋戰略”的關鍵是加強海島工作,開辟海上貿易通道。第一條海上貿易通道就是香港和澳門,港澳成了中國與西方國家進行聯係的重要渠道。1950年,廣東各城鄉鬧春荒,當時帝國主義又對新中國實行禁運和封鎖,難以開展貿易。葉劍英指示柯麟、柯正平兄弟在澳門成立貿易機構——南光有限公司,設法籌集內地急需的物資,通過香港、澳門送往廣州。葉劍英還找到歸國華僑蟻美厚先生,請他來幫助辦理這件事。蟻美厚欣然領命,費了一番曲折,才將大米分批從國外運抵香港、澳門。接著,港澳愛國人士何賢、馬萬祺、柯正平等人又設法幫忙,終於在1950年春把大米運到了廣州。當時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又趕上解放軍準備解放海南島,軍隊、地方都需要糧食。這些糧食運進來後,一部分供應給城鄉群眾,一部分供應給進軍海南島的解放軍部隊,同時也支援了港澳地區,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