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海明威[美國]《老人與海》(1 / 3)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海明威[美國]《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裏描述了步入垂暮之年的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在經曆了連續84天的空手而歸後,周圍的同行對他的嘲諷和冷漠,甚至連最崇敬他的孩子也遠離他。直到第85天他的獨自遠航,他終於捕到了一條可稱得上是“大馬林魚中的魚中豪傑”,那條魚比老漁夫的小船還足足長兩米,桑提亞哥與它整整搏鬥了兩天兩夜,兩隻手被漁線拉扯的血肉模糊,但老漁夫始終不肯放棄去割斷那條魚線借此來擺脫困境,在這兩天裏他靠喝冷水、吃生魚最終戰勝了他的對手——那條大馬林魚。正當他打算滿載而歸的時候,一群不速之客鯊魚的出現,打亂了原以平靜的故事,老漁夫隨拚盡全力,卻也沒有保住他的戰利品,當他曆經辛苦回到港口時,大馬林魚以被鯊魚啃得隻剩一副骸骨了。但這位極度疲乏的老人卻平靜地睡去,因為在夢中他又夢見了那藍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獅子,那個本已離去的孩子也回來靜靜守候在他身旁。

這篇一經發表就立刻被譯為多種文字的《老人與海》,是作者海明威根據真人真事加工而成的,它可以說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著作,但它又暗涵了許多很深的寓意。各國文學評論家對該小說的文學造詣都毫不吝嗇的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尤其是作者對老漁夫桑迪亞哥矛盾心裏細致入微的描寫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這部小說是海明威經典代表作之一。

作為故事的主人公的老漁夫桑迪亞哥,在小說的開篇就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出現,連續84天的一無所獲,使得同行們認準他“倒了血黴”。“痛苦對一個漢子來說,算不上什麼”老漁夫始終這麼認為。於是第85天,他又知難而上的“駛向更遠的地方”,最終老人捕到了那條他連做夢也沒想到過的大馬林魚。雖然那條“狡猾”的魚用盡各種方法來折磨老人精神,拖垮老人的身體。但“奉陪到死”是這個不服輸老人的信念。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讚頌了人類麵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在這部《老人與海》中,作者這樣寫道: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個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夠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事物。從書中很多內證來看,海明威把諸多的內涵融入了這個簡單的故事中。

一個人從失敗中走來,繼續麵對未來。才是能夠獲得成功的希望,麵對才是成功的最好方法。作者通過對桑提亞哥的描寫,為自己的想法找出了一個突破口,充分的表達了出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孩子。”正是作者想說的:一個真正的人,要勇於麵對。

孩子帶給了老人他早已失去的青春,使他看到了過去的自我。所以獨自在海裏與鯊魚搏鬥的三天裏,老漁夫常念叨著:但願那孩子在這兒就好了。每說一遍他就又多了一份勇氣麵對挑戰。他堅信:“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最終,他雖然隻帶回來一幅巨大的魚骨架,然而在睡夢中,小孩還在陪伴著他,他也“正在夢見獅子”。這也正體現了老人堅強的令人折服的意誌。

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利用書中孩子對老人的“倒了血黴”的想法向人們展示混亂和災難給人們帶來的毀滅。但堅忍不拔的老人,以及他的仰慕和信任的態度,給了麵對戰爭後遺症的社會一種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老人那種“打不敗”的硬漢精神。

《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成功地完成了作者給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一個成長為英雄似的硬漢的光輝形象。經曆了創傷和失敗又能勇敢地麵對,實質上就是一種滄桑的硬漢形象,更是一種英雄行為。正是這種英雄才能產生的精神力量,讓孩子對老人說出了“你得趕快好起來,因為我還有好多事要學,你可以把什麼都教給我。”這樣一番話。

人本身就不能對抗大海,“老人”與海,更加注定了是一場失敗的鬥爭。“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小說的結尾告訴我們隻要憑著堅強的意誌、強大的物質條件、健康的體魄與精確的技巧,即使暫時占不到上風,也可與之長久抗衡。我們仔細品味小說情節,不難品出耐人尋味的細節,例如,“真正的大海”為什麼“真正”呢?因為它有旖旎的風光和各具風格的大小不一的馬林魚、鯊魚、飛魚、金槍魚、鯕鰍魚……大海的胸懷是寬廣而厚重的:上承日月光華,下容海藻生靈。雖然有殘暴的時候,但多數時候是“仁慈並十分美麗的。”老人眼中的海洋是色調明麗的,極富動感的:“深藍色的水中穿梭地閃出點點紅色的浮遊生物,水在陽光照耀下變幻出奇異的光彩。”“水麵上幾攤被太陽曬得發白的黃色馬尾藻和一隻緊靠著船舷浮動的僧帽水母,它那膠質的浮囊呈紫色,具有一定的外形,閃現出彩虹般的色彩。”他曾說過:“海裏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故人。”就連那條要把他拖垮的馬林魚,在老人眼裏就像是“我的兄弟”,還有搶奪他戰利品的鯊魚是“生就一副好體格,能遊得跟海裏最快的魚一般,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金槍魚“壯實而氣血旺盛”,鯕鰍“躍出水麵的當兒,在最後一線陽光中確實像金子一般在空中彎起腰子撲打著,一次次躍出水麵,像在做雜技表演。”這些靈性的生物在大海的溫床上遵循著自己的生活原則,它們是大海的孩子,一起對抗著侵襲大海的敵人,它們同仇敵愾。故事中與其說是老人與魚的拚殺,不如說是老人在與大海搏鬥。馬林魚和鯊魚因為有海水的助力把老人戰敗,大海對魚的愛護是讓這些孩子們在遭遇外界侵襲的時候同心反擊、進攻,直至勝利。“真正的大海”就這樣孕育著自己“沉著、健壯、似乎是毫無畏懼而信心十足的魚。”老人對這些“真正的魚”發出禮讚似的心靈告白:“你要把我害死了啦,魚啊。不過你有權利這樣做。我從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老弟,來,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誰害死誰。”強悍的群鯊蜂擁而來:“灰鯖鯊遊得那麼快,那麼健壯,武器齊備,以致所向無敵。”登多索鯊“美麗而崇高的,見什麼都不怕。”“加拉諾鯊是最可惡的鯊魚,既殺生又吃腐,但就是這些大海的複仇之子”,展現了作者筆下的“一些真正的鯊魚”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