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阻力試驗
踝的肌肉強度可在蹠屈和背屈下檢查。足的內翻和外翻發生在距下關節,也可以檢測。可通過屈伸強度檢查趾。在檢查足和踝的肌肉強度時,重要的是觀察肌肉代償的表現,觀察前足過度的內翻、外翻、蹠屈或背屈,在檢查踝時應該觀察趾的活動。如果踝部肌肉無力,患者會出現趾的屈曲或伸直以起到代償作用。
1.踝蹠屈
踝的蹠屈肌主要是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其他的輔助肌是脛後肌、腓骨長短肌、拇長屈肌、趾長屈肌和蹠肌。所有踝的蹠屈肌均經過踝關節的後部。當跟骨向下旋轉時會明顯觀察到。趾過度屈曲以增大踝的蹠屈是趾長屈肌的作用,在蹠屈時過度內翻是脛後肌的作用,而過度外翻是腓骨長肌的作用。站立位,由於小腿三頭肌無力不能進行正常的蹠屈時應做進一步檢查。患者體位:待檢查足直立站著。阻力試驗:讓患者用趾站立,通過身體的重量給予阻力。消除重力進行踝蹠屈的檢查是讓患者側臥,踝中立位。患者用力使足向下蹠屈,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距下內外翻肌和屈趾肌的代償作用。阻力蹠屈疼痛可能由於跟腱炎或腓腸肌、比目魚肌扭傷。阻力蹠屈時,跟後疼痛可能是跟後滑囊炎。蹠屈無力產生異常步態,以及上樓梯和跳躍困難。在癱瘓患者(如脊柱裂)可見膝過伸畸形和足的跟骨畸形。
2.踝背屈
踝的主要背屈肌是脛前肌。由於其附著於距下關節軸的內側,脛前肌也可內翻足,此肌可借助趾長伸肌的幫助。患者體位:坐位,小腿懸於檢查床邊緣,膝屈曲90°。阻力試驗:一隻手托住患者小腿,當患者用力背屈踝和內翻足時,對足給予一個向下外翻的力。消除重力進行背屈檢測可讓患者側臥位,背屈踝關節,觀察患者趾長伸肌的代償作用。還可通過趾背伸時,是否也出現這種代償。阻力背屈在脛前區出現疼痛可能是由於脛前肌脛骨覆著點損傷,或前間隔綜合征。背屈無力產生足下垂和跨步步態,可能出現足的馬蹄足畸形(如腓腸肌麻痹)。
3.距下內翻
足的內翻主要是通過脛後肌來完成。輔助肌包括:屈趾長肌和屈拇長肌。患者體位:側臥位,踝稍蹠屈。阻力試驗:一隻手穩定小腿的下端,用另一隻手放在前足的內側緣。當患者內翻足時,對前足施以向下的壓力。讓患者仰臥位,在正常的活動範圍內內翻足,消除重力作用進行足內翻檢查。觀察在此過程中,當患者克服脛後肌無力屈趾時,屈拇長肌和屈趾長肌的代償作用。足內翻無力引起足旋前或外翻畸形,並減弱對足縱弓的支撐。阻力足內翻疼痛可能由於脛後肌在脛骨內側覆著點的腱鞘炎,疼痛也可產生於內踝後方的脛後肌或屈拇長肌腱鞘炎。
4.距下外翻
足的外翻肌是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伸趾長肌和第3腓骨肌具有加強作用。患者體位:側臥位,踝為中立位。阻力試驗:一隻手穩定小腿的下端,另一隻手對足的外側緣施以向下的壓力。讓患者抬起足的外側緣,此手法對腓骨短肌更具特殊性。讓患者仰臥位,在正常的活動範圍內外翻足,消除重力作用進行足外翻檢查。觀察伸趾,可能出現代償作用。阻力足外翻疼痛可能由於踝後部的腓骨肌腱或肌肉到腓骨附著部位的腱鞘炎。踝內翻扭傷可能引起腓骨肌腱的牽拉或撕裂和痛性阻力足外翻。當肌腱通過外踝的前麵時可聽到彈響聲。足外翻無力引起足內翻位,並引起足外側穩定性的減弱。
六、足部觸診的臨床應用
(一)足部的一般觸診
正常站立姿勢是兩足向前或呈“八”字形,步行角度不超過15°(即足印與路線之間的夾角)。如下肢有內旋、外旋畸形,前足處於內收位或外展位,就會形成所謂的內“八”字腳或外“八”字腳。
檢查足弓是否正常,有無塌陷消失(平足)或升高(高弓足)等,並記錄其程度。方法是足浸水或墨水或滑石粉,踏於地麵或木板或白紙上印出腳印,從腳印辨別足弓的形態。
1.畸形
(1)馬蹄足:又稱尖足或垂足。為踝關節蹠屈畸形,跟腱攣縮。立位負重時足尖著地負重,足跟懸起不能著地。
(2)跟足:又稱仰趾足。與馬蹄足相反,為踝關節背屈畸形,多因小腿三頭肌麻痹引起。足跟著地負重,足尖翹起,或足尖不能充分落地。
(3)內翻足:多為距下、距舟、跟段三關節的畸形。跟骨向內側旋轉,前足內收、脛骨長軸延長線落在跟骨中線外側。站立和走路時,足外側著地負重。
(4)外翻足:亦為三關節的畸形。跟骨外旋,前足外展,足縱弓下陷,舟骨向內突出,脛骨長軸延長線落在跟骨中線內側。站立和走路時足內側著地負重。
(5)扁平足:足弓消失,立位足弓頂點舟狀骨可以接近地麵,前足增寬,前足蹠麵形成胼胝,多合並輕度外翻。
(6)高弓足:又稱凹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臨床中多數為兩三種畸形合並存在的複合畸形,如馬蹄高弓內翻足;仰趾高弓外翻足;扁平外翻足等。
(7)拇外翻:第1蹠骨內收,趾外翻、蹠趾關節內側隆起,滑囊腫脹。
(8)爪形足:在高弓足的基礎上蹠趾關節過伸,而趾間關節屈曲,形如爪狀。
(9)錘狀趾:常見於第2趾,其蹠趾關節過伸,趾間關節屈曲。趾背皮膚常有痛性胼胝。
(10)疊趾:常見於小趾重疊於第4趾之上。
2.壓痛點
內外踝骨折,跟骨骨折,韌帶扭傷都有局限的壓痛區。蹠痛病即莫頓(Morton)病在第2和第3蹠骨頭蹠側有壓痛。菲波(Freiberg)病即蹠骨頭骨軟骨炎,壓痛點也多在第2或第3蹠骨頭。第2、3或第4蹠骨幹有壓痛,可能是疲勞骨折即行軍骨折。第5蹠骨基底壓痛,可能是由於遭受直接打擊或腓骨短肌強烈收縮造成的第5蹠骨基底部撕脫骨折所引起。扁平足壓痛多在內外踝下方。拇囊炎的壓痛多在第1蹠骨頭內側。跟骨上的壓痛點對診斷很重要,如果壓痛在跟腱上,病損在跟腱或腱膜,常伴腫脹和摩擦音;若在跟腱的止點處可能是跟腱後滑囊炎;在跟骨的蹠麵正中偏後可能是跟骨刺或脂肪墊的病症;靠前部可能是蹠腱膜的疼痛或足底肌肉痙攣;跟骨本身病變或距跟關節病變的壓痛點在跟骨的內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