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體觸診概論(一)(1 / 1)

人體與其他一切脊椎動物一樣,其結構是兩側對稱型(由正中平麵分為對稱的兩半部),內部有骨骼作為支架,以脊柱為中軸,可見分節性結構,例如椎骨、肋骨、神經節段等;這些結構在發生上及構造上都是循身體縱軸依次排列的。中樞神經係統靠近軀幹的背側,內髒靠近其腹側,四肢在直立位分為上下兩對,列於兩側。人體可分為頭、頸、胸、腹、脊柱、上肢和下肢等部分,各部又分為若幹區。在人體的表麵覆蓋著皮膚與黏膜,皮膚的下麵是淺筋膜和深筋膜,深筋膜的下麵是肌肉,肌肉的深層是骨骼或骨關節。熟練地掌握人體的這些解剖結構、分區和層次,並通過手的觸摸加以區別和判斷,了解其正常解剖關係、異常病理改變及手法治療前後的不同反應,是按摩技術的重要基礎。

一、人體解剖方位的確立

對人體整體和各部的描述均是建立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姿勢之上的。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是:身體直立,兩眼平視正前方,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幹兩側,手掌向前。在直立位時,頭位於最上方。頭下方稍細的頸和項,既是頭部的支持器官,也是頭運動的主要動力。由於人體的直立,上肢由原來支撐和行走為主變成了以服務勞動為主的器官,上肢進化成細長,並垂於軀幹兩側;加之肩胛骨和鎖骨橫架於胸廓上方,使兩肩距離明顯增寬(女性稍窄於男性),從前後麵觀,給人以上重下輕的感覺。這種構造形式極大地增加了兩上肢的運動範圍,為人類所獨有。在胸腹交界以下,軀幹開始縮細,與自然下垂的兩上肢之間保持較寬的距離。由於臀部和大腿根部的肌肉較為發達,加之骨盆的支撐,在髖部,左右距離再次增寬。下肢位於軀幹下部,上粗下細,足前後加長,增加了支持麵積,保持人體直立的穩固性。下肢的肌肉和骨骼均較上肢明顯粗壯,這種構造完全適應了支持體重、走、跑和跳等功能的需要。由於人體上寬下窄,兩足的支點比較靠近中線,故靜止直立時,兩腳需分開一定距離才使人體更穩固和省力。

經過長期的進化,人體結構已形成了完全適應於人體直立和從事勞動的姿勢和功能。人在直立姿勢中,軀幹和下肢完全伸直,以致身體任何一個節段的重心都能大致地落在一定部位的關節上而得到支持。頭部的重心在寰枕關節稍前,但頭部的大部分重量仍得到頸椎的支持。因此,人體結構的進化使人類在維持直立姿勢中能夠以最少的能量消耗保持平衡。在安靜站立(或稱舒適站立)時,身體處於自然狀態,軀幹稍向後仰,髖與膝關節伸直。這時維持站立姿勢僅有少量骨骼肌活動,而關節和韌帶等被動組織在維持姿勢平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人體側麵觀,可見幾處明顯的彎曲。如果以通過樞椎齒突、髖關節之後和膝關節前方的重力線為基準,可見胸上部、臀、小腿凸向後,頭、胸中、下部、腹和股上份大多位於重力線之前。由於人體大部分重量位於重力線之前,為了維持人體直立的平衡,背部的肌肉必須間歇性的收縮活動。脊柱的幾個生理彎曲,對人體的這種偏重現象起到一定的調整作用。在身體直立時,人體重心位於第2骶椎前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的後方,並高於此軸4~5cm。重心的位置可因體內代謝過程如消化、呼吸、循環的影響而出現變化。例如,當吸氣時,膈下降,重心下移;呼氣時,膈上升,重心又上移,所以,身體的重心位置隨呼吸而上下移動,經常動搖在5~10mm範圍之內。另外,不同年齡、性別以及不同體型的人,重心位置也有不同。一般地說,成人的重心低於兒童,女性低於男性。舉重運動員低於體操運動員。為了統一地描述人體形態結構,解剖學規定如下的軸、麵和方位。

(一)軸

根據解剖學的方位,人體有互相垂直的3種軸,這3種軸在描述某些結構的形態部位及關節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在直角坐標係中,這3種軸以骶骨角為原點(0),在空間互相垂直,垂直方向軸用Y表示,水平方向軸用X表示,前後方向軸用Z表示。各軸所代表的解剖方位如下:

1.垂直軸(Y軸)

自上至下垂直於水平麵的軸線。

2.矢狀軸(Z軸)

自背側麵至腹側麵並與垂直軸相垂直的軸線。

3.冠狀軸(X軸)

又稱橫軸或額狀軸,左右兩側同高點間的軸線,與水平麵平行,與上述兩軸垂直。

(二)麵

在上述3種軸的基礎上,形成人體相互垂直的3個平麵。

1.矢狀麵

於前後方向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的縱切麵,即通過垂直軸和矢狀軸的所有平麵,如果此麵位於人體正中,則稱為正中矢狀麵。

2.冠狀麵(額狀麵)

於左右方向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分的縱切麵,即通過垂直軸和冠狀軸的切麵。

3.水平麵(橫切麵)

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分並與上述兩麵相垂直的斷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