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漢代末年,天下大亂,白骨蔽原,群豪並起。潁川郡有一破落戶子弟,名為王井。祖上連著三代都是讀書人,到了王井這一代,舉孝廉不中,仕途無望,窮困潦倒,與老母相依為命。母子二人憑著幾畝薄田艱難度日。同鄉裏又有一李氏富農,李氏家大業大,為一方豪強,平日間欺壓同鄉,為非作歹,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時逢亂世,朝廷亂作一團,人人自危,無暇他問。李氏便趁著機會兼並土地,擴充實力。潁川郡也就那麼大點地方,沒過多久,李氏便將王家的幾畝地奪了去,還將王井打得遍體鱗傷。這讀書人一身傲骨,如何忍得惡霸欺壓?無奈於勢單力薄,便是想要報仇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正所謂禍不單行,王母本就體弱多病,更是因此事氣急攻心,含恨而去。十裏八鄉的鄉親都知道王井是個孝子,不忍看他為難,便幫他湊了點銀子,置了一副棺材。王母下葬之時,王井伏墳大哭道:“上蒼為證,王井不報此仇,無顏見列祖列宗!”眾鄰攙起王井,連勸其節哀。許久之後王井向眾人道謝,揮淚而去。
轉眼間兩年過去,王井憑借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在街市上賣字為生,湊活湊活日子也算過了下去。正在這年夏天,李氏暴斃而亡,王井聞之,深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按理說這仇家死了,本該了卻了王井的一樁心事。實則不然,這李氏一死,反而刺激了王井埋在內心深處的仇恨。坐臥難安之下,王井便打起了死屍李氏的歪主意,心想道,生前欠的債死後也得還,如何讓你這惡人安生!
這讀書人要是認準了理,就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當夜,王井扛了一個鐵鍬,拎著一把鋤頭,悄悄地摸到了埋葬李氏的伏龍山。葬經有雲:“形如覆釜、其巔可富”,這伏龍山便是應了這個景。什麼意思呢?遠看這伏龍山,山形像一口倒扣著的鍋,這山巔便是一塊富裕的風水寶地。
王井憑著對易學的研究,很快便定到了李氏的墓穴所在。雖然說與李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但要是真下地與死人打交道,王井也是出了一身冷汗。
夜色淒涼,幾隻不知名的鳥兒立在樹梢啼鳴。漢墓相較其他年代的墓,深度要深上不少。王井花了兩個時辰才挖穿了夯土層。此時王井心裏也犯了嘀咕,這李氏生前作惡多端,不會想不到在墓裏做些防盜處理,來防止別人報複。那是進還是不進?
王井心裏念道,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來了就不能空著手回去。橫下心來,膽子也變得壯了些。當下鑿開墓室的牆壁,握著鐵鍬邁步走了進去。借著蠟燭的光芒,王井仔細觀察著墓中的一切,八十平方左右大的墓室除了多出了南北兩個耳室,其餘都是按照李氏生前所居住的臥室而建。
漆黑的墓室裏充滿著詭異的氣氛,王井精神高度緊張,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握著鐵鍬的手時刻準備著應對突發情況,每邁出一步都像是走了一年那麼久。黑暗其實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往往是人自我的想象力。尤其是在別樣的氣氛推動下,想象力足以摧毀人的神經。
蠟燭不知不覺間已燃燒過半,王井提著膽子將李氏的棺材蓋推開,一見到仇人,王井也不再膽顫,眼睛裏充滿了血絲,腦海裏充滿著李氏強奪家田,欺辱自己的場景。不知王井哪來的力氣,硬生生地將李氏的死屍拽了出來,以鐵鍬擊其顱,鋤頭碎其骨,王井邊揮舞著手中的家夥邊一一羅列李氏的罪行。
一番發泄之後,王井體力逐漸不支,一屁股坐在地上。這李氏終歸是死去了,就是將其挫骨揚灰也改變不了王母死去的事實。腦袋一空下來,王井才注意到耳室中被燭光照的熠熠生輝的幾件青釉瓷瓶。王井這才反應過來,這李氏生前幹了不少巧取豪奪,積草屯糧的勾當,墓中又如何少得了寶貝?
當下也不再看那耳室放的器具,拿起不足一寸長的蠟燭走到棺材旁邊。(一般情況下,耳室放的都是些陶瓷器具,真正最值錢的寶貝玩意兒都在棺材裏麵,伴屍體而置。)
手裏的蠟燭往棺材裏一照,棺材中立刻反射出奪目的光芒。原來這些金銀珠寶全放在李氏的身下,也難怪王井頭一次掀開棺材板沒注意到這些。隨葬品裏最顯眼的要數一顆發出熒光的淺藍色明月珠(夜明珠)
王井暗歎一聲好寶貝!當下用手一攬,將明月珠揣在了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