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是一個成長在江南水鄉而又野性十足異類。狂妄的本性,狂妄的做派,似乎一切都是天生造就。在風雲詭異的商海,馬雲用著自己特有的方式傾心詮釋著一個狂者的別樣風采。他用“狂妄”承受了最殘酷的打擊,他用“狂妄”雕刻出最耀眼的真男兒本色。幾度北上進京,幾度南下杭州,創業的酸辛讓他脫去了稚嫩和浮躁,卻讓他贏得了一個無比堅強的心。大磨難必有大成就,風雨過後,一路狂奔的馬雲驕傲地站在榮譽之巔。這個卓絕的商業時代先鋒,賦予了狂妄一詞新的含義,也給這個世界做出了“狂者無畏”的絕佳注腳。
1.野性十足,狂妄少年難本分
“書讀得不多沒關係,就怕不在社會上讀書。”——馬雲
1964年9月10日,馬雲生在杭州。父母都沒有多少的文化。幼年的馬雲和許多同齡的男孩一樣,在人們的眼中都是那種典型的差生形象:叛逆、倔強、愛打架、逞強、頑皮淘氣、屢教不改。馬雲的父親雖然是典型的江南人,但脾氣卻很火暴,馬雲從小在父親拳腳下長大,卻特別愛交朋友。
馬雲是看著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的,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俠義”情結在少年馬雲的內心深處早已生根、萌芽。受到小說的影響,馬雲也想在生活中成為這樣一個“俠士”,崇拜行俠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故事。於是,馬雲小時候成為了老師、家長和鄰居眼中愛打架的孩子。“我小時候很瘦小,但是很會打架。”這是馬雲對自己童年性格的一種描述。
馬雲自小就生得十分瘦弱,從他現在的樣子也可窺見一斑。但是瘦弱的身形並沒有影響馬雲的“驍勇善戰”。幼時的馬雲是個很敏感,自尊心也很強的孩子,那個年代的人們,依然對家庭小身抱有很大的成見,不幸的是,馬雲的爺爺曾經做過國民黨的保長,所以被劃入“黑五類”,身為“黑五類子女”的馬雲,白小就在父親的棍棒教育和同伴的欺負與輕視中成長起來。
有一天,馬雲的爺爺由於被人欺負,這個從來不和人爭吵的男人終於不能忍受了。結果,警察到家裏來,很多同學也趴在窗戶上看熱鬧。警察當麵大聲嗬斥:“隻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在那個動亂的時代,當時這句話是個經典。不幸的是,當時的語文課本裏也有這句話。那節課,馬雲隻好硬著頭皮聽。老師念到那句話時,一個孩子扭過頭,看了馬雲一眼並做了個鬼臉。“嘩”的一下,馬雲的課本就砸過去了。那孩子更猛,把整個書包猛擲過來,馬雲躲閃不及,書包裏的鐵文具盒角剛好撞在額角,頓時血流如注。這樣的場景,在幼小的馬雲身上,發生過很多次。馬雲自幼行俠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這是唯一的一次為家人的尊嚴而戰。
喜歡打抱不平,經常幫別人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很少為自己,全是為了朋友,為了義氣”。少年馬雲堅定不移地實踐著他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俠骨仁心”。到了小學四年級,他在學校又幫人打架,結果受傷被送進醫院,白骨都露出來了,沒有麻藥,隻好直接縫針。雖然很疼,但馬雲當時眼淚都沒掉一滴。男兒有淚不輕彈,馬雲打架從來不哭。贏就是贏,輸就是輸,不罵娘?,更不向家人告狀。據馬雲“不完全統計”,從小學到中學,因為幫朋友打架,替人出氣打架,他身上縫過13針之多。因為打架,馬雲受過多次處分,後來也是因為打架而被迫轉學,進了杭州第八中學。
少年馬雲還有一點點的倔強,打架他從不害怕比他高大的對手,從來不避諱自己的身單力薄。不論“敵人”多麼強大,隻要惹惱了馬雲也是硬碰硬地和對手“單練”。為此,幼年的馬雲沒少吃苦頭。有一次為了一些事情和一個高大的年輕人打架,別人都以為身材矮小的馬雲會不戰而退,可是後來馬雲卻越打越勇,雖然最終也沒打贏對方,可卻在氣勢上讓對方頗感震驚。
因為愛打架,所有的老師、鄰居都對馬雲這個頑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老師和家長說馬雲是個“傻氣”的孩子,總是為了朋友弄得滿身是血,但朋友們卻說這是“俠氣”,說馬雲是最講義氣的人。由於馬雲“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尤其是幫助那些被大個子欺負的同學,他的勇敢也逐漸贏得同學的好感。到了期末評三好學生時,馬雲本以為自己肯定沒問題,結果卻沒人推薦提名。馬雲感到莫大的委屈與失落,心靈也受到了很大的創傷。
從小到大,馬雲在學校裏並不出色,小學到初中是三流的學生,考大學的時候,竟然考了三次才考上。馬雲的數學成績非常不好,這也讓老師對他很失望,老師對他說:“馬雲如果你的數學能考及格,我的名字就倒著寫!”18歲那年,馬雲第一次參加高考,結果數學隻得了1分。高考落榜後的馬雲,搬運工。
19歲那年,馬雲走進考場第二次參加高考,這一次,他的數學考了19分,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這回,原本還對這孩子抱有一絲希望的父母,都覺得馬雲不用再考了,“沒一點希望了”。於是,第二次高考後失敗的馬雲,又開始每天騎著破舊的自行車,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
20歲那年,馬雲準備參加第三次高考。兩次高考失利的馬雲卻越挫越勇,準備上演一出哀兵必勝的精彩好戲。考數學的那天早上,馬雲一直在背10個基本的數學公式。考試時,馬雲就用這10個公式一個一個套。從考場出來後,馬雲和同學對數學題的答案,然後馬雲就很自信地說:“這次肯定能及格了!”那一次,他的數學考了89分。據馬雲自己說,他當時是運用了“獨門技法”——把數學題當成文科題做,考試之前把每種題型都背了一遍,才過了數學這一關的。
最終,以馬雲的總成績,離本科線還差5分,被杭州師範學院以專科生錄取。不過,也許是吉人自有天相,當時外語本科專業的學生居然沒招滿,於是馬雲幸運的被調配進外語本科專業。三次高考,兩次遭遇滑鐵盧,還是一如既往。
2.辭職下海,不給自己留退路
“創業者沒有退路,最大的失敗就是放棄。”——馬雲
1984年,馬雲如願以償地杭州師範學院的大門。隻論英語,馬雲從此如魚得水。很快當選校學生會主席,隨後當選杭州市學聯主席。1988年畢業,馬雲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學院,教英語,每月89元工資。馬雲很快成為杭州優秀青年教師,發起西湖邊上第一個英語角,開始在杭州翻譯界有名氣。因此,很多人來請馬雲做翻譯,馬雲做不過來,於1992年成立海博翻譯社,請退休老師做翻譯。海博第一個月全部收入700元,房租2400元。為生存下去,馬雲背著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海博翻譯社開始賣鮮花,賣禮品。馬雲還曾經銷售過一年的醫藥,推銷對象上至大醫院,下至赤腳醫生。1994年海博持平,1995年開始賺錢。海博翻譯社賺錢之後,馬雲就沒再管它。
1994年聖誕節後一周,杭州電子工學院。來自西雅圖的外教比爾在和馬雲聊互聯網。兩個都不懂互聯網,但這並不妨礙,比爾講得很激動;也不妨礙,馬雲聽得很激動。此時的馬雲,已經決定創業。“此前教給學生的東西都是從書本上販賣而來,是在誤人子弟。沒意思。”馬雲在找機會。
1995年初,馬雲受托,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起高速公路投資,未果。馬雲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比爾。信仰互聯網的比爾領馬雲去西雅圖第一個ISP公司VBN參觀。
兩間很小的辦公室,坐著5個對著屏幕不停敲鍵盤的年輕人。馬雲不敢碰電腦。公司的人說,不要緊,你就用吧。公司的人打開Mosaic瀏覽器,鍵入Lycos.com,對馬雲說:“要查什麼,你就在上麵敲什麼。”馬雲在上麵敲了個beer,搜索出了德國啤酒美國啤酒和日本啤酒,就中國啤酒。馬雲敲Chinese,返回是nodata.馬雲又敲chinahistory,找到一個50字的介紹。
馬雲問:“為什麼有些能搜索到,有些搜索不到?”公司的人告訴他:“要先做個homepage,放到網上去,然後,全世界人都能搜索到了。”
馬雲馬上想到應該給海博翻譯社做個homepage。上午9:30,馬雲守在機器旁,等著海博翻譯社網頁完工。按照馬雲的意思,製作人員在海博翻譯社網頁寫明了報價、電話和信箱。中午12:30,馬雲離開。晚上,馬雲回來收到5封回信。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客戶來問翻譯價格,最後一封來自海外的華僑,是個留學生,他對馬雲說:“海博翻譯社是互聯網上第一家中國公司。”馬雲感到了互聯網的神奇,他興奮地對VBN公司說:“你在美國負責技術,我到中國找客戶。咱們一起來做中國企業上網。”
1995年3月夜。杭州馬雲家坐著24位朋友,都是馬雲4年來在夜校教書時結識的外貿人士,馬雲想聽聽這些做外貿的人對Internet的商務需求。
馬雲在對他們說:“我要辭職,幹Internet。”馬雲開始宣講Internet。馬雲講了整整兩個小時。馬雲講得糊塗,大家聽得同樣糊塗。
馬雲講完,朋友們問了5個問題,馬雲都沒答上來。23位朋友反對馬雲做Internet:“你開酒吧,開飯店,辦個夜校,都行。就是幹這個不行。”隻有一個人說:“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話,你倒是可以試試看。”
馬雲沒聽他們的,第二天一早,立即向學校辭職,然後,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萬多,湊足2萬元。然後,馬雲給杭州電子工學院計算機教師何一兵打了電話:“你聽說過Internet嗎?我們一起幹Internet。”
1995年4月,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員工是馬雲、妻子張瑛和何一兵。此時離中國電信通互聯網還有4個月。
1995年5月9日,中國黃頁上線,馬雲開始從身邊的朋友做生意。他的生意經是,先向朋友描述Internet怎麼怎麼好,然後,向要他們資料,通過EMS寄到了美國,VBN將homepage做好,打印出來,再快遞寄回杭州。馬雲將網頁的打印稿拿給朋友看,並告訴朋友在Internet能看到。此時,離中國能上Internet還有3個月。不能實際地看到,朋友懷疑馬雲在編故事。馬雲說:“你可以給法國的朋友打電話,給德國的朋友打電話,或者給美國的朋友打電話,電話費我出,如果他說沒有,那就算了;如果他說有,證明有了,你要付我們一點點錢。”中國黃頁當時的收費標準是,一個homepage3000字外加一張照片,收費2萬元,其中1.2萬給美國公司。
3.痛失江山,末路英雄的辭職
“我是在黃頁賺錢時走的,那年黃頁的營業額是700萬。我馬雲不會在失敗時放棄,隻會在成功時離開。黃頁畢竟是我們的兒子,不管黃頁今後怎樣,我們都不會動它一根手指。”——馬雲
創業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艱辛和挫折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因為,隻有這樣,創業者才能變得成熟,變得堅強,才能具備一個成功者的必要的能力和品質。當然,馬雲是凡人,磨練這個關,他必須闖過去。後來,成功的馬雲對自己遭受過的種種磨難,總是懷著一種智力的態度,他說,創業者麵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正確的辦法是正視失敗,然後重新開始,在哪裏跌倒的,在哪裏站起來。其中,有兩件事讓馬雲一生難忘,他說,不管怎樣,自己要感謝這段經曆,是這兩件事讓自己成熟起來。這兩件讓馬雲刻骨銘心的事情是:一件是在創業起步時受騙,另一件是與人合作被人拆台。
打擊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出現。在中國黃頁的起步階段,也就是1995年4月到1995年的8月這段時間,這是馬雲創業路上最艱難、最淒慘的日子。“中國黃頁”開辦時隻租了一間辦公室,辦公室裏隻有一台馬雲從美國帶回來的486,付完房租後5萬元資金就剩下6000元了。以後資金匱乏就一直閑擾著馬雲,比如馬雲最慘淡的時候,“中國黃頁”的賬上隻剩下200元。眼看資金枯竭,但業務局麵卻遲遲打不開。
雖然“中國黃頁”在互聯網上推出以後,許多海外華人看見了非常興奮,因為這畢竟是第一家中國人創建的主頁,他們紛紛致函,這給了馬雲莫大的鼓舞。但是,在國內業務的開拓卻是舉步維艱。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孤獨的,一個嶄新商業模式在早期必定是寂寞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黃頁”啟動時閑難重重,因為絕大多數企業都沒聽說過互聯網,並對這種網上廣告的作用半信半疑。因此,中國黃頁在起步階段的每一筆業務都談得很艱難。
盡管,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馬雲艱難地陸續敲開了錢江律師事務所、望湖賓館、杭州第二電視機廠等單位的大門。但新的問題又來了,在起步階段的4個多月的時間裏,馬雲兜售的實際上是一種在國內還看不到的商品。僅憑著幾份美國寄來的打印紙和一個越洋電話,並不能讓所有的客戶信服。於是,有人懷疑這些打印紙是馬雲自己在電腦上製作出來的,而不在他所表述的網絡上。甚至,很多人開始懷疑馬雲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騙子,是在對他們進行詐騙。馬雲這時也背上了“騙子”的罵名。對於“騙子”的罵名,馬雲想為自己辯解。但是,自己又能怎樣辯解呢?馬雲知道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因為當時的互聯網在中國的確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知,馬雲也隻能默默忍受著壓力,承擔騙子的罵名和懷疑。直到1995年7月,上海開通了互聯網專線,馬雲才終於有了洗刷自己騙子罪名的機會。
1995年8月的一天,在西子湖畔一間普通的民房裏,馬雲弄來一個486筆記本電腦,找來了望湖賓館的總經理和杭州明珠電視台的新聞記者,這個別人眼中“騙子”要進行一次現場顯示,以為自己洗清冤屈。在賓館裏,馬雲讓記者把攝像機對準電腦,然後從杭州打長途到上海聯網。由於當時還是撥號上網,網速非常緩慢,馬雲和這些人大家等了三個半小時以後,網頁下載完畢,電腦屏幕上出現了望湖賓館企業的主頁!客戶興奮了,來賓興奮了,記者興奮了,整個賓館在場的人員一片歡呼。但是,在那一刻,馬雲的眼淚卻奪眶而出。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馬雲實在是壓抑不住自己的感情。經過整整四個月的煎熬,馬雲和他的夥伴們終於從網上親眼看見了自己的網頁,終於為自己贏回了清白。
讓馬雲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剛剛洗去騙子罵名的時候,卻碰到了真的騙子。1995年下半年,突然有五個來自深圳的商人主動到杭州找馬雲,他們願意出資2萬元,做“中國黃頁”的代理。這對馬雲來說無疑是救命的稻草,馬雲二話沒說立刻將公司的核心模式和技術和盤托出,並派技術人員馬不停蹄地趕到深圳,晝夜不停地建立係統。服務如此之周到,這些企業的負責人非常滿意,並告知馬雲:3天後到杭州簽合同。馬雲開始期盼著這筆大單,開始憧憬著未來。終於苦等了3天3夜,卻杳無音信。後來,經朋友們幫助打聽,馬雲方才得知:那幾個深圳老板們剛剛開過新聞發布會,拿出來的東西與黃頁的一模一樣。這下,馬雲才知道自己受騙了,後來馬雲回憶說:“當時真受不了,但我還是把它扛下來了。
也許是上天故意考驗這個與眾不同的杭州年輕人,更殘酷的打擊便接踵而來。在馬雲從北京歸來之後,“中國黃頁”的經營又陷入了困境。1996年,互聯網開始成為各大媒體的熱點,成為新經濟最有力的代表,馬雲的“中國黃頁”在這個時候已經遭遇了許多“強敵”。這其中就包括田溯寧的亞信,當時亞信差點成了“中同黃頁”的“終結者”。
那時與馬雲競爭最激烈的當屬杭州電信。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杭州電信注冊資本3億多,馬雲注冊資本僅2萬;這也是一場伯;死我活的戰爭,杭州就這麼大市場,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杭州電信有著非常好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馬雲什麼都沒有。不僅企業,就是民眾,也覺得馬雲是名不見經傳的雜牌軍,沒有人肯相信馬雲。除此之外,杭州電信利用“中同黃頁”已有的名聲,做了一個名字很近的網站chinesepage.com,也叫“中國黃頁”,借以分割馬雲“中國黃頁”,的市場。為了拯救身處困境的“中國黃頁”,馬雲決定先找一個靠山,來增強自己抗擊風險的能力,最後選定同杭州電信合作,1996年3月,“中國黃頁”將資產折合成60萬人民幣,馬雲和他的團隊占30%的股份,杭州電信投入資金140萬人民幣,占70%的股份。
從一開始,馬雲與杭州電信的合作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不久雙方合作就出了問題。雖然杭州電信也看好馬雲的中國黃頁,但卻急於做大賺錢;馬雲則認為,做互聯網公司猶如養孩子,不可能讓3歲小孩去掙錢!雙方相互之間爭來爭去,分歧日深,資本和權勢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話語權,大家開始情緒激動地處事,先是何一兵要辭職,然後中國黃頁的全體員工要辭職,最後馬雲也要辭職!
整個事件甚至驚動了《人民日報》。為了“中國黃頁”的前途,各方麵都想馬雲回去,但馬雲心裏委屈,覺得自己真不容易,幾番拚搏之後,如今卻無自己的立足之地。最後馬雲被迫杭州電信分道揚鑣,放棄了自己的“中國黃頁”,馬雲開始下定決心執意要走。
在馬雲像自己的創業兄弟們宣布這個決定的時候,有人抱怨,不甘心辛辛苦苦兩年就這麼完了;有人覺得呆在失去了馬雲的“中國黃頁”沒勁,哭著鬧著要跟馬雲一起走。馬雲也覺得委屈,也覺得不甘,但最後,馬雲還是硬起心腸說:“不行,‘中國黃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你們得留下來”。一向不在乎金錢的馬雲把當時所擁有的“中國黃頁”21%的股份,全數送給了一起創業的員工,隻為讓他們能為自己好好耕耘,好好收獲。
就這樣馬雲帶著並不一帆風順的初次創業經曆,離開了重組後的“中國黃頁”。這是1997年,這是馬雲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挫折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