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3 / 3)

c、蒸發器檢查。

a、閥門。確認蒸發器的不凝氣排氣閥打開1/2,排汙閥關閉。蒸發器冷凝液排出管道上疏水閥前後的閥打開,旁通閥關閉。蒸發器的進氣管道上氣動閥關閉,其前後的手動閥門打開,旁路閥關閉,蒸發器的清洗水閥門關閉;b、儀表檢查。確認蒸發器上的現場顯示儀表和遠程控製儀表完好準確,在校驗的有效期內;c、液位計。確認蒸發器上的液位計顯示完好。

d、換熱器檢查。確認氯化鈣溶液蒸發預熱器的排汙閥、排空閥全關閉。

②開車程序。

a、進料。當氯化鈣溶液槽液位達到50%時,打開槽的出口閥門和輸送泵的進口閥門,啟動輸送泵,緩慢打開泵出口閥門給蒸發器進料,控製物料液位不得超過液位計的2/3處。

b、開蒸汽。當開始給蒸發器進料時,打開蒸汽進氣閥門進行加溫,調節蒸汽閥門使蒸汽壓力控製在1.1~1.2MPa,當不凝氣排出管有較濃的蒸汽排出時關閉不凝氣排放閥門。

c、啟動循環泵。當開始給蒸發器進氣時,打開循環泵進口閥門,啟動泵打開出口閥門。

d、檢測物料濃度、出料。打開蒸發器出料管上的取樣閥門,取樣化驗物料的濃度,一般當其濃度達到67%~72%時打開出料閥門,將料液排進氯化鈣浮渣收集槽內。

e、收集槽出料。當收集槽開始進料時,打開蒸汽進氣閥門後,再打開出料閥門,將物料排進包裝桶內進行包裝。

f、調整進料量。根據蒸發器的物料液位和出料量的情況,適當調節進料量,使得液位保持平穩。

③停車程序。

a、停蒸汽。因氯化鈣溶液槽內無料或需要洗滌停車時,關閉蒸發器的進氣閥。

b、停止進料。關閉氯化鈣溶液泵的出口閥,停泵關閉進口閥,關閉儲槽的出料閥,當出料濃度低於40%時,關閉蒸發器的出料閥。

c、停循環泵。當蒸發器的溫度降到60℃時,關閉循環泵出口閥門,停循環泵關進口閥門,停泵後關閉密封水閥門。

d、停收集槽。當收集槽出料口無物料流出時關閉蒸汽閥門,關閉槽出口閥門。

e、排料、排氣。打開循環泵進料管處的排料閥,利用一次濾液輸送泵將剩餘料液反抽到一次濾液槽內,打開蒸發器、蒸發預熱器上的排氣閥把設備內的壓力排掉。

④運轉操作程序。

a、壓力、溫度、液位檢查。巡回檢查各效的蒸發壓力、溫度、液位在控製範圍內,每隔2h分別排放一次不凝氣,每次排放時間約1min。

b、濃度檢查。隨時測量出料濃度在67%~72%。

c、設備檢查。巡回檢查循環泵、氯化鈣溶液泵的油位、密封水、運轉情況及效體的運行狀況。

結晶設備實踐操作:(1)實訓目的:①掌握結晶設備的調節方法,了解影響結晶的主要影響因素;②掌握結晶設備的操作;③能正確使用設備、儀表,及時進行設備、儀器、儀表的維護與保養;④正常開車,按要求操作調節到指定數值。

(2)實訓原理:①結晶操作原理。通過換熱器將料液加熱,真空蒸發使料液中的溶劑蒸發,並且不斷地排出,料液中的溶質以晶體析出,並通過離心機進行分離,去除母液而獲得味精晶體。

②生產工藝流程。從穀氨酸發酵液中提取出的穀氨酸,加水、堿進行中和,經脫色、除鐵、鈣、鎂等離子,再經過蒸發、結晶、分離、幹燥等單元操作,得到高純度的晶體。

(3)實訓方法:結晶設備的操作規程如下:①首先檢查設備是否運轉正常。

a、減速機無異常,油位符合標準;b、落水正常;c、真空達到0.08MPa。

②檢查料液是否合格,然後泵入高位槽。

③依次打開冷水泵、真空泵,使罐內真空處於0.08MPa左右。

④打開料閥,進底料,底料量控製在罐容積的55%左右,打開蒸汽閥,進行濃縮蒸發,此時,罐內溫度為65~75℃。

⑤當底料濃縮1.5h左右,濃度達到30.5~31.5波美度即可加種,此時的濃度用眼觀察,濺到視鏡上的液滴像蝌蚪一樣,拉著一個長尾巴緩慢流下。

a、加種時應單用一根真空管道,以避免影響其他罐的真空;b、關掉蒸汽閥避免罐內升溫;c、啟動攪拌。

⑥加入晶種後,如罐內起麵子,可根據情況加入一定數量的熱水,將麵子化掉,然後幹烤30min,罐內稠度達到一定要求後,晶漿一撮撮的崩濺在罐壁上,可進行整晶。

⑦喂料期間,應防止速度的忽高忽低,減少用水次數和用水量,保持喂料速度、蒸發速度、長晶速度三者之間的平衡。

⑧當罐喂滿後幹烤,然後進水稀釋罐內濃度,繼續幹烤,這樣可以減少罐內餘料,同時也利於放料(也可勻速喂水)。

⑨壓罐2h左右打開放料閥,使外空氣衝擊味精,然後迅速排掉真空,關掉蒸汽。

⑩填寫好運行記錄。

3)幹燥設備實踐操作:(1)實訓目的:①了解流化床體各部件的作用、了解流化床的結構和特點、了解流化床的工作流程;②掌握流化床的基本操作、調節方法,了解影響流化的主要影響因素;③掌握流化床的操作;④能正確使用設備、儀表,及時進行設備、儀器、儀表的維護與保養;⑤學會做好開車前的準備工作;⑥正常開車,按要求操作調節到指定數值;⑦能及時掌握設備的運行情況,隨時發現、正確判斷、及時處理各種異常現象,特殊情況能進行緊急停車操作;⑧正常停車。

(2)實訓器材:①裝置介紹。固體幹燥是利用熱能使固體物料與濕分分離的操作。在工業中,固體幹燥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以對流幹燥方法應用最為廣泛。對流幹燥是利用熱空氣或其他高溫氣體介質掠過物料表麵,介質向物料傳遞熱能同時物料向介質中擴散濕分,達到去濕之目的。對流幹燥過程中,同時在氣固兩相間發生傳熱和傳質過程,其過程機理頗為複雜。

流化床幹燥實訓對象包括鼓風機、負壓引風機、加熱油爐(含電加熱裝置)、導熱油換熱器、導熱油事故罐、導熱油泵、流化床、旋風分離器、旋風收塵罐、取樣器、產品收集布袋、布袋除塵器、喂料機、差壓變送器、現場顯示變送儀表等。

②工藝流程。空氣由風機經孔板流量計和空氣預熱器後分三路進入流化床幹燥器。熱空氣由幹燥器底部鼓入,經分布板均布後,進入床層將固體顆粒流化並進行幹燥,並經擴大段沉降。濕空氣由幹燥器經一級除塵器(旋風分離器)和二級除塵器(布袋除塵器)後經引風機抽出、放空。

空氣的流量由旁路調節碟閥調節,並由“孔板流量計”計量流量,現場顯示,並在“儀表操作台”上“風量手自動控製儀”顯示控製。

床層溫度控製由“床層溫度手自動控製儀”通過控製導熱油泵打導熱油的快慢多少進行控製。流化床幹燥器的床層壓降由壓差傳感器檢測。

固體物料采用間歇和連續兩種操作方式,由幹燥器頂部加入,試驗完畢,在流化狀態下由下部卸料口流出。

流化床幹燥實訓流程圖(3)實訓方法:①開機準備。

a、檢查公用工程水電是否處於正常供應狀態(水壓、水位是否正常、電壓、指示燈是否正常);b、檢查總電源的電壓情況是否良好。

②正常開機。

a、開啟電源。

a、在儀表操作盤台上,開啟總電源開關,此時總電源指示燈亮;b、開啟儀表電源開關,此時儀表電源指示燈亮,且儀表上電。

b、幹燥器裏加熱物料。檢查床層內及流化床加料器裏變色矽膠的多少,若不夠,開啟喂料機,對幹燥器裏進行加料,若堆積在幹燥器左邊,則可開啟送料電磁閥把堆積的料送到右邊。

c、開啟鼓風機及引風機。

b、開啟風機電源。在儀表操作台上打開“風機電源”開關和“引風機電源”開關,啟動鼓風機和引風機。

d、調節床層溫度。

a、檢測風量,不得低於40m3/h。

b、啟動加熱管電源。在儀表操作台上啟動“加熱管電源”啟動按鈕,啟動加熱管加熱。

c、床層溫度調節。在儀表操作台“床層溫度手自動控製儀”上設置床層溫度設定值為70℃,“床層溫度手自動控製儀”會自動控製導熱油泵快慢來控製床層溫度。

e、調節風量。

a、觀察流化床幹燥器中矽膠硫化的程度,設置合適的流體風量。

b、風量控製設置。在儀表操作台上“風量手自動控製儀”上設置風量設定值為90m3/h,控製儀會自動控製風量大小。

f、取樣。

a、保持打開閥門VA107,關閉VA106。

b、準備好取樣容器,隔5min打開閥VA106進行取樣,取樣後用水分分析儀進行分析水分,並記錄結果。

g、幹燥過程。

a、床層溫度達到50~60℃後,啟動秒表,每隔5min,打開閥門VA106取樣放到幹燥器皿中,把幹燥器皿編號,用水分分析儀進行分析水分,並記錄結果。

b、當幹燥塔內變色矽膠變為藍色,且取樣後水分連續3次不變化時,幹燥完成。

h、卸料。打開幹燥器右端的卸料閥,同時開啟送料電池閥電源,讓壓縮空氣把床層上的產品(藍色矽膠)從卸料閥裏卸到產品布袋裏,完成實訓。

③正常關機:a、停止電加熱管加熱。

a、在儀表操作台上“床層溫度手自動控製儀”上設定值為0℃;b、在儀表操作台上按下“加熱管電源”停止按鈕,停止加熱管加熱。

b、停止風機及引風機。

a、在儀表操作台上關閉“風機電源”開關,停止風機的運行;b、在儀表操作台上關閉“引風機電源”開關,停止引風機運行。

c、儀表電源關閉。關閉儀表電源開關。

d、控製櫃總電源關閉。關閉總電源空氣開關,關閉整個設備電源。

蒸發是化工及發酵工業中常用的一個單元操作。使含有不揮發溶質的溶液沸騰汽化並移出蒸汽,從而使溶液中溶質濃度提高的單元操作稱為蒸發;被蒸發的溶液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溶劑的溶液。

完成蒸發過程的設備統稱為蒸發設備或蒸發器,蒸發器由加熱室和氣液分離室兩部分組成。蒸發過程中,蒸發器對物料加熱使溶液沸騰汽化,氣液分離室把汽化產生的二次蒸汽不斷移走。蒸發器可以在加壓、常壓或減壓下進行,工業上蒸發操作經常在減壓下進行,其特點在於:減壓下溶液的沸點下降,有利於處理熱敏性物料,且可利用低壓強的蒸汽或廢蒸汽作為熱源;溶液的沸點隨所處的壓強減小而降低,故對相同壓強的加熱蒸汽而言,當溶液處於減壓時可以提高傳熱總溫度差。

工業上常用的蒸發設備有:管式薄膜蒸發器(包括升膜式蒸發器、降膜式蒸發器和升降膜式蒸發器)、刮板式薄膜蒸發器、離心式薄膜蒸發器、循環式蒸發器(包括中央循環管式蒸發器和強製循環式蒸發器)。

結晶是藥物製品生產的一個重要單元操作,為數眾多的藥品及中間體都以結晶的形態出現,反應的溶液中雖含有各種雜質,但是結晶出來的產品都是非常純淨的,所以結晶是製備純物質的有效方法,無論對包裝、運輸、儲存或使用都非常方便。

結晶是指溶質自動從過飽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新相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括溶質分子凝聚成固體,還包括這些分子有規律地排列在一定晶格中,這種有規律地排列與表麵分子化學鍵變化有關。因此結晶過程又是一個表麵化學反應過程。結晶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即過飽和溶液的形成、晶核的形成和晶體的成長階段。因此,為了進行結晶,必須先使溶液達到過飽和後,過量的溶質才會以固體的形態結晶出來。因為固體溶質從溶液中析出,需要一個推動力,這個推動力是一種濃度差,也就是溶液的過飽和度;晶體的產生最初是形成極細小的晶核,然後這些晶核再成長為一定大小形狀的晶體。工業上為了保證得到平均粒度大小的結晶產品,在結晶過程要避免自發成核,工業上常用的起晶方法有自然起晶法、刺激起晶法和晶種起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