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走向新世紀: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二)(1 / 3)

2.知識經濟的特征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類型,和其它類型經濟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知識經濟是以科技為核心的經濟。知識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高科技經濟,離開了科學技術的作用,就不是本來意義上的知識經濟。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及谘詢、通訊等第三產業及被人們稱為第四產業的信息業,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與知識所產生的高附加值產品和優良的質量及操作性能,是傳統工業手段無法比擬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使人類真正成為自然界的主人。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在知識經濟時代,比任何時期都要重視科技知識及其創新,重複現成的知識無價值;應用已知的知識低價值;隻有創新知識才會有高價值。科技、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以幾何級數遞增。

第二,知識經濟是資產投入無形化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的投入為主的經濟。傳統工業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有形資產起著決定作用,而知識經濟則是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當然知識經濟也需要資金投入,對於高技術產業甚至是風險資金投入,但是如果沒有更多的信息、知識、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術產業。目前美國有許多高科技產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總資產的60%。無形資產的升值也帶來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擁有更多知識的人獲得高報酬的工作增多,知識強國的產出增加。

第三,知識經濟是決策知識化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智慧為導向的經濟,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企業的生產管理等,必須依賴於對信息知識的全麵掌握與反饋。國民經濟的決策與管理是一個以智力資源要素為主體、變量很多的複雜係統,決策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把信息經過綜合、提煉、創新,整理成係統的知識和科學的決策,形成獨特優勢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主動地“管”,在“管”的過程中再創造性地“理”。無論對國家還是對企業來說,決策和管理是在以信息為中心和智力資源綜合作用下進行的。

第四,知識經濟是全球化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世界各國的聯係更加密切了、緊密了。經濟資源的共享性打破了地域和意識形態的限製,同時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和聯係方式,把一個廣袤萬裏的地球變成了“地球村”,打破了時空的限製,一切聯係和交往方式如此便捷,通過網絡瞬間便可實現。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在世界大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鄧寧所言:“除非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這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技術進步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第五,知識經濟是生產資料與勞動的一體化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於創造“知識價值”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不再是設施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識密集型的智力。智力密集型的勞動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從事創造“知識價值”階層的人逐漸增多,“知識價值”的創造者逐漸變成既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又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者。自產業革命以來,持續很久的生產資料同勞動力的分離將出現“逆轉”——生產資料與勞動力一體化。

第六,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與農業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是以科技和信息作為經濟發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對人類智力或智能充分發掘與利用基礎之上的,它的作用對象是人的大腦——智慧和創造性的思維,因此它不會對自然資源采取掠奪式的開采和應用,進而對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進行破壞;相反,它還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護和改造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使自然環境更有利於增進人類的健康發展。而傳統的農業和工業經濟則不然,這兩種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作用於自然資源,特別是傳統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基礎之上的,大肆采伐使資源枯竭、生態平衡被破壞、大氣汙染、水土流失等加劇,極大地危害著人類生存。對自然資源的短期行為,使這種危機日益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