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金融:銀行走向開放式(1 / 2)

互聯網金融:銀行走向開放式

電子商務

作者:石菲

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一夜走紅,其所代表的互聯網新體驗成為這個春節帶給人們的最大驚喜與樂趣之一。微信“搶紅包”其實就是小額無卡轉賬,當這種直白的方式變成了交際圈中的一個遊戲,這就讓很多人樂此不疲了。

過去的一年裏,阿裏巴巴依靠其十餘年在淘寶電商的積累,當支付寶中沉澱足夠大量的客戶與資金之後,順理成章地推出餘額寶,讓阿裏在互聯網金融大潮中賺了個盆滿缽滿。而騰訊自然也不甘落後,這個春節,大家守著手機,搶紅包,發紅包。但要真正拿到“紅包”裏的錢,則需要和自己的銀行卡綁定,開通微信支付,才能順利提現。小小紅包換來的是微信支付用戶數量瞬間的暴增,和銀行卡綁定後龐大的消費潛力,著實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成效。微信支付綁卡量的真實數據目前尚無定論,但這種被戲謔為“病毒式”的營銷卻實實在在讓騰訊股價一路飆升。

在雲計算、大數據的不斷推動下,跨界競爭方麵也在逐步深入,從業務架構到IT架構的整合、協同方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也是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在逐漸成熟。對此,Gartner公司研究總監曾劭清建議傳統銀行可以采取開放式銀行方式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衝擊。

餘額寶2期打響立體戰

阿裏和騰訊推出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約在6%到7%,遠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目前阿裏餘額寶的規模超過2500億元,雖說對於銀行來說幾千億元的存款不算什麼,但卻發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今後以較低的成本吸引存款的難度越來越大。其實,像餘額寶這樣的產品其實沒有什麼技術難度,貨幣基金的收益再加上T+0贖回的功能,銀行不是做不出來,隻是不願意做。

在此之前,雖然互聯網金融大熱,很多銀行都對外表示壓力很大,但其實銀行本身所感受到的壓力並沒有想象中大。畢竟,貨幣基金隻是整個金融理財體係中的一小部分,在此之前貨幣基金本來就不是銀行的熱銷品,而包括貴金屬、債券、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絕大多數的理財渠道,還是隻有通過銀行來參與。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目前所聚集的用戶群體,還是以“小散戶”為主,真正的大戶還是更願意通過銀行的私人理財顧問來完成理財過程。

傳聞中支付寶將於元宵節前後正式推出“定期寶”,定位於90天以內的短期理財,將與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德邦基金、道富基金五家基金公司達成合作,預期收益應該會比餘額寶更高。

12月8日,定期寶尚未出世,但支付寶卻推出了一項預熱功能“元宵理財”,期限為1年,預期收益率為7%,承諾保本保底。

“元宵理財”是繼餘額寶之後,支付寶推出的第二款理財產品,僅支持餘額寶用戶參與預約、購買。每個用戶限購2000份,每份1000元。2014年2月14日4.3萬用戶將共計8.8億元的產品搶購一空。元宵理財的年化收益率為7%,高於餘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6.18%)。“定期寶”從8號就開始上線預約,雖然支付寶方麵沒有第一時間掀起宣傳攻勢,但是到目前為止加入預約的人數也已經突破3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