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為了生存打拚的黃原人(1 / 2)

這個冬天多了些許寒冷,看著底層人民的生活困境以及在困境中閃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芒,平平淡淡,卻直擊著人心靈深處的觸角。

沒有痛心疾呼,亦沒有對醜陋的批判,卻始終看得到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的慘淡與暗流。

也許這簡簡單單的就是純粹文學,在冰冷的現實下,現實寫照著這一代代的黃原人,他們不屈不撓的韌勁和世代都天鬥地的挺拔。

雖然卑微如雜草一般,但卻有著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不為己,隻為更美好的明天。

------

這是一條無名的鄉間小路,在黃土高原溫暖而嚴寒的冬天,地圖上根本上找不到它的模樣。

土路左側,一間間土坯農房比肩而立;右側,幾乎完全被原西顯立高中的圍牆占據著。

圍牆一人多高,去年國慶期間,為了相應上麵號召,被刷成了灰色,國慶節後,灰色的圍牆上開始出現紅的、白的、黃的各色油漆,以各種各樣的字體標語打著行行色色的廣告。

於是圍牆有點“濃妝豔抹”似的了。。。。。

這又是一條隻有一端可供行人和自行車出入的短馬路

它的另一端是綿延而狹長的小河,小河載入著它的另一端。否則,它的另一端也許會伸延的很長很長。。。。。。

就在它的另一端,在圍牆沿河畔轉角處,有一間小房子。說那是房子,實在是降低了“人們”對房子的標準。

因為它生的太矮小了,房蓋還比圍牆低,這也太小了吧!

從外看,這裏並不比書報亭大一點。房蓋是那種磚紅色的老瓦片人字形排列而成。

窗戶上也沒有幾塊玻璃,木條十字交叉釘著藍色的塑料布。在它的旁邊,是一個比它大些的棚子,棚子隻有油氈紙鋪的蓋兒,沒牆。

卻也不能說沒牆,隻不過那若算作牆,也大大降低了對於牆的定義。

所謂的“牆”是用拆散的紙板箱拚湊成的。下半截拚湊的還挺嚴實的,上半截靠各色塑料布擋風遮雨。

那“房子”裏住著一對鄉下來的夫妻。

男人三十來歲,女人約莫二十七八的樣子,他們在這所房子裏守護著黃原的未來。

他們已經在這裏住了五年了,他們的臨時居住也是半合法的,因為他們每年通過學校能辦下“暫住證”來,這是合法的一麵,馬路對麵的一間小小的雜貨鋪也是學校專門為他們辦的。

他們老實得像隻會彈棉花的動物,他們一住,也許就是一生,也許,就是一輩子。

但他們那“房子”和那棚子,又實屬違章“建築”,應當早就拆除。所幸運在路的盡頭,在學校裏麵,又在河邊,被周圍十幾株大樹緊緊擁抱著,一次次的蒙混過關了。

黃原縣是全國高舉農業學大寨的城市之一,卻仍有舍不得花一塊的傳統思想,再怎麼著,也要自立自足,而更別說願花一塊錢彈軟一床舊棉套了。

這樣一些百姓人家,是那一對兒鄉下夫妻的“上帝”。

他們實際上已經有一個女兒了,才兩歲,在鄉下。由他們的父母輪流撫養著。

春節前,他們原本打算回鄉下去與親人們團圓的。

沒法想除了平時學校裏麵的活之外,這小兩口還額外從外麵接活,沒曾想活兒積壓得多,就日夜突擊地勞作,最後一件被人滿意地取走了,竟到了四日的下午。

而這一天正是除夕呀,

女人說:“你什麼也別管了,該收拾的我收拾,快去買晚上的火車票,咱們得爭取初一這時候到家是不?”